珠江源頭的魚水新篇
雲南曲靖黨建暖民心記事
他們是真心實意為咱老百姓辦事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服務,像親人一樣;他們就是主心骨,讓我們安心……走進地處珠江源頭的雲南省曲靖市,城鄉群眾紛紛向記者描述心目中共産黨員的樣子。
“民有所想,我有所謀;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近年來,曲靖加快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大批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活躍在百姓身邊,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譜寫了動人的魚水新篇。
他們像自己孩子一樣
“他們都好!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暖心。”在曲靖市麒麟區白石江街道江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前來辦理老年人身份認證的市民羅宗秀對記者説。
“我不識字,名字都寫不清,全靠他們辦。”羅宗秀説,自己老家在昭通,已在這裡生活多年,子女常年不在身邊,戴着黨員徽章的工作人員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常上門噓寒問暖,幫助解決困難。
江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寬敞明亮,沒有設櫃&和窗口,三個橢圓形的辦公桌擺放有序,前來辦事的市民就和工作人員面對面坐著交談。廳內報刊書架、綠植、沙發一應俱全,墻面上“以人民為中心”幾個紅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以前,服務大廳是‘一里一外’的形式,設櫃&和窗口,窗口前有排凳子。辦事居民多的時候,大家就只能站着等。”社區負責人介紹,現在拆掉窗口櫃&,改為“零距離”互動式交流平台,開放式的辦公讓工作人員和群眾間沒了“阻隔”。
除了線上辦、跑腿辦等形式,中心還提供“錯時辦”:上班時沒空辦,“錯時辦件專櫃”幫群眾辦。在服務中心門口設有錯時辦存取專櫃,櫃上設有6個隔間。市民使用微信掃碼設備屏幕上的二維碼,填寫辦理事項檔案袋,然後存放辦理資料,工作人員得到通知後,及時取件辦理後再放回櫃中,市民可通過小程序輸入手機號碼和密碼取出辦理完畢的材料。
江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僅是麒麟區提升基層黨建水平一個縮影。麒麟區區長張忠文説,變隔離式辦事櫃&為開放、互動的窗口服務,讓“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與辦事居民群眾“零距離”平等交流。
舊貌換新顏
集祥小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是個規模大、年代久、人員密集的老舊小區,居住着615戶2400多人。因屬學區房,小區內人員複雜、房屋交易頻繁。這裡雜物亂堆、車輛亂停、垃圾亂丟、污水外流等頑疾無法解決。龍潭社區黨委書記魏麗梅説,當時小區業主、物業公司、業主管委會“三角矛盾”突出,居民幸福感低。
為給小區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社區工作人員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我們把小區內的19名黨員找出來,然後把小區黨支部建起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魏麗梅説。
2021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落地集祥小區,為把“小事情”辦成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業”,魏麗梅帶着黨員深入居民家中了解需求、徵求意見,共同制定小區整體改造方案,梳理出樓頂防水、雨污分流等11方面33個改造小項,投資615萬餘元,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屋頂漏水、排污不暢、路面破損等問題,小區煥然一新。
小區還設立“紅管家”調解工作室,共有14名調解員,專門化解鄰里矛盾糾紛。“我們現在實現小事不出家門,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格局,在小區治理中發揮緩衝減壓的作用。”今年54歲的“紅管家”孟勤説。
一支隊伍管執法
村裏遇到亂停亂放、侵佔公共空間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關人員向區級相關部門報告,等執法人員到達現場,違法行為已結束,無法固定證據,難以處理。這個多年來一直困擾基層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在沾益區取得突破。
在沾益區菱角鄉綜合執法隊一網統管調度中心,執法人員坐在大屏前,就能清晰看到進入轄區內車輛、村莊集市等情況。“我們與村民合作,把村民家的攝像頭連在一起,外加各部門攝像頭,可覆蓋全鄉大部分地區。”菱角鄉黨委書記周浩説,去年有一家人被偷,執法隊通過6個攝像頭比對,很快就抓住小偷。
目前,菱角鄉綜合執法隊有執法隊員37名,各類執勤執法車輛14輛,綜合執法隊圍繞全鄉建房管理、人居環境提升、污染防治等工作,按照區級下放到鄉的68項執法事項開展執法。周浩説,“一支隊伍管執法”實體化運行以來,處理案件數百件,綜合治安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看得見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管不好,缺乏權限卻承擔任務”這是長期困擾鄉鎮(街道)的難題之一。沾益區委書記段慶東介紹,沾益通過重心下移、權力下放、資源下傾,全面深化“一支隊伍管執法”改革,推動基層執法從“九龍治水”向“一龍管水”轉變,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告別“三無小區”
“沒路燈,治安差,天黑後就不敢出門,群眾頻繁上訪。”説起曾經的社區環境,宣威市豐華街道鍾山社區第四支部書記、小組長金現甫唏噓不已。
近日,記者在城郊鍾山社區看到的卻是這樣景象:道路乾淨整潔,社區公園裏,居民聚在一起聊天、唱歌、下棋。樓墻上的老舊影院、永久牌自行車、錄音機、大煙囪等彩繪圖案引人注意。
前身是原滇東磷化工公司的鍾山社區成立於2007年8月,社區有樓宇70幢,居民4200多人。“滇東磷化工公司2005年破産。”金現甫説,企業破産後,這裡成了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他也成為失業人員,因遺留問題多,矛盾交織,群眾上訪事件頻發。
幹部包組聯戶,建立困難職工檔案,解決職工困難;改造街道和活動場所;盤活集體資産、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制定居民公約,引導居民學法知法、遵法守法……社區成立以來,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樓棟、單元守護人,一網到底。
説起社區變化,47歲的蔣荔也感慨萬千。她曾是公司職工子女,後來也成為公司工人。企業從輝煌到破産,小區從混亂到幸福,她是見證者和經歷者。如今,她在豐華街道工作,任黨建辦主任,為小區發展“添磚加瓦”。
“網格員常上門,解決大家所需所盼。”在此居住50多年的郭桂英説,現在生活充滿幸福感。
睦鄰守望
“你看這片土地,以前建廁所,堆雜物,村民互不相讓,常因交界問題爭吵。現在經過改造,每家一小塊恢復耕地種上蔬菜,你家送我一點,我家送你一點,互相關心。”宣威市來賓街道虎頭社區黨總支書記謝傑指着一片菜地説。
此前,虎頭社區基層治理也採取網格化方式,但因村落分散、網格過大,效果不明顯。“我們對網格服務進一步細化,按住址相鄰、家族血親、關係親疏等成立睦鄰守望單元格。每5戶到8戶劃為一個單元,推選1名守護人。”謝傑説,睦鄰守望單元格最靈活便捷,能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在服務群眾、糾紛化解、政策宣傳、民情聯絡等方面發揮有效作用。
村民高體態是守護人,所在的睦鄰守望單元格有7戶村民。雖對左鄰右舍情況很熟悉,但他每隔幾天就到各家去串門了解情況。“過去,張家的雞跑到李家房前,趙家的樹擋住孫家光線,村民經常吵架。如今,一有類似情況,我就立即勸説,勸大家一起遵守村民公約,維護高家村形象。”高體態説,現在大家互相謙讓,講話文明。
去年以來,虎頭社區通過睦鄰守望單元格開展主動上門服務35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160余件,解決村民實際問題179例。謝傑説,基層黨建“睦鄰細胞”充分激活,各類矛盾糾紛,特別是房子拐角、田間地頭等問題,在睦鄰網格單元格裏得到解決。
黨組織就在群眾身邊
“環境變好了。”宣威市宛水街道柳林社區溶劑廠小區居民母其禮説,黨組織對小區非常關心,做的工作大家都看得到,社會風氣也變好了,小區和諧有序。
近兩年,為破解小區住戶結構複雜、公共服務無人管等諸多問題,宛水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紮實推進小區治理,成立柳林社區大黨委,通過“黨群夜校+”“居民説事”等形式,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落實“社區需求由居民表達、社區問題由居民討論、社區事務由居民參與”的理念,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選優配強社區大黨委,切實讓黨組織走到群眾身邊,貼近群眾心坎。
以前,群眾不願意來社區,説社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為實現基層民主自治,形成區域資源共享,上級黨組織就從社區大黨委抓起,建強大黨委。”柳林社區黨總支書記葉芳秀説,柳林社區2020年成立社區大黨委。
大黨委由轄區內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和黨員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組成,社區幹部平均年齡35歲左右,每位幹部胸前挂着工作牌,亮明身份、亮明崗位、亮明服務。記者在柳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到,墻上公告欄裏清晰寫着社區大黨委的工作職責、工作任務,活動計劃。“組織有力,工作在群眾身邊。”柳林社區一組組長吳發祥説。(記者王長山 浦超 陳永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