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20日電(記者陳國安)自從20世紀初年人們發現樓蘭古城遺址以來,學術界對樓蘭的研究一直是個熱點。對樓蘭古國的消亡,學術界有各種説法。
美國人亨廷頓認為,第四紀以來塔裏木盆地氣候趨於乾旱,氣候變化引起地理環境的變化,羅布泊原是面積很大的內陸海,由於氣候乾旱而漸漸縮小,降水量減少了30%,古樓蘭人被迫大批遷移。
英國人斯坦因認為,塔裏木盆地的氣候一直處於乾旱狀態,至今沒有多大改變,但河流水量連年大減,因此樓蘭古國的消亡與降水量無關,而是高山冰川萎縮,河流水量減少所致。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陳汝國研究員認為,絲綢之路改道而引起的經濟地理的重大變化,對樓蘭的消亡有直接影響。而從整個衰敗過程來看,關鍵原因還是由於河流來水日趨減少而導致的自然環境惡化。
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凍土研究所的夏訓誠研究員考證認為,樓蘭古國的經濟一直以畜牧和漁獵為主,兼有屯田農業,且又地處古代東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這三者反映了樓蘭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樓蘭的消亡只能是政治、經濟和自然條件變化的綜合反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