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發如碑,作答“援疆三問”-新華網
2025 11/27 12:23:33
來源: 新疆日報

華發如碑,作答“援疆三問”

字體:

華發如碑,作答“援疆三問”

——11位湖北留疆教師扎根天山育桃李

  11月底的中哈邊境,寒風中卷着碎雪。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八團學校的四棟教學樓靜立在蒼茫天色中,其中一棟樓門楣上的“才華樓”三字,在白雪映襯下格外醒目。

  “‘才華樓’是以尹才華老師的名字命名的。”26歲的馬強強站在樓前,話語裏滿是敬意,“以援疆教師的名字來命名教學樓,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感恩。”11年前,馬強強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如今,他站上母校講&,成了學生的引路人。

  自2015年尹才華率先留疆以來,共有11名湖北援疆教師先後留了下來。他們像一束微光,照亮了無數學子求學路。

  奔赴:被需要是最樸素的理由

  第五師八十八團位於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境內,地處天山西段北麓、準噶爾盆地西緣,這裡三面環山,平均海拔1400米,冬季漫長。

  2012年2月底,作為湖北省潛江市援疆教師,尹才華來到八十八團學校。臨近3月,這裡仍冰天雪地,他從沒體驗過這樣的寒冷,仿佛能冷到骨頭裏。

  一天深夜,他冷得睡不着,敲門聲響起。校長張家保站在門口,抱着一床厚棉被,一肩白雪、滿身寒氣。

  那一晚,張家保講了學校的故事、團場的故事。“地理位置偏遠,教育資源薄弱,留不住老師啊!”張家保的一句嘆息,像一顆石子,在尹才華心裏激起層層漣漪,是怎樣的一代代人在這片土地上扎了根?

  尹才華走進師部陳列館,知曉第五師前身是跟隨王震將軍進疆的隊伍。在團場校史陳列館,他被軍墾人的堅守震撼——他們挖地窩子棲身,卻湊錢買下平房建起學校,師生合力壘圍墻、修操場、種樹打井,留下了如今校園裏的思賢樹、思源井、思學亭。第一次,他對邊疆這個概唸有了切身感受。

  2012年7月,半年援疆期滿,離開時,孩子們拉着尹才華的衣角問:“尹老師,你開學還要回來吧?”

  回到潛江的日子,這一幕常常浮現在尹才華腦海裏。

  一天,他接到張家保的電話,“學校只有3位語文老師,你回湖北了,還有一位老師馬上也要調走了,課程都排不下去了。”尹才華聽後心裏五味雜陳,他立即向潛江市教育部門申請繼續援疆。

  2015年7月,第二次援疆結束,尹才華回到潛江後,那種割捨不下的感覺又來了。

  “邊疆的孩子需要我。”當年9月,尹才華帶着妻兒來到第五師,決定留下來。

  尹才華是第一位留下的湖北援疆教師,落戶到八十八團後,他享受到了邊境團場職工安居房和人才引進計劃等政策,擁有了安穩的家。

  隨後,學校成立了“尹才華語文教學工作室”,組織開展教學設計、説課比賽等活動;第五師雙河市黨委組織部授牌“尹才華名師名家工作室”,幫助更多的年輕教師在實踐中提升、成長。2019年,尹才華當選“全國模範教師”,2024年入選“慶祝兵團成立70周年英雄榜”。

  “國家給了我這麼多榮譽,我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帶動更多人關心、熱愛教學事業,幫助更多學生走好人生路。”尹才華説。

  尹才華的故事,讓來自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的許艷國老師很感動,他專門到八十八團,拜訪尹才華。2019年,許艷國老師和來自湖北省麻城市的劉崇武老師,一起申請留疆。

  “身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踏實。”許艷國説。

  這些留疆教師在原學校都是教學骨幹,有的已是第二次、第三次援疆。問起為什麼留下,他們的答案很簡單:“在這裡,我們被需要。”

  “老師們風趣幽默,知識豐富,會和我們聊理想、談愛好,就連打游戲都能説到一塊兒”“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老師沒有責備,反而會遞來一張寫着鼓勵話語的小紙條”……孩子們很喜歡這些援疆老師,果園秋收後,會把自家的紅棗、葡萄等悄悄放在老師辦公桌上。

  “這片土地很包容,人和人相處簡單、真誠。我們坐出租車都不太敢講話,司機聽出是湖北口音,都不肯收錢。”尹才華笑着説。

  這些細碎的溫暖,是當地人和援疆教師們的雙向奔赴。

  第五師還&&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廣納賢才。針對援疆幹部人才,當地妥善解決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住房安排等問題,徹底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堅守:三尺講&育繁花

  “現在,我就是一名扎根邊疆的兵團新兵!”59歲的葉仲春語氣堅定,稀疏的髮絲間已染滿霜華。這位來自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育英高級中學的副高級教師,2014年主動請纓援疆,2017年援疆期結束時,望著孩子們眼中不捨的淚光,毅然申請留下來。

  在第五師高級中學(黃岡中學第五師分校)工作的11年裏,他帶教高三畢業班7次,擔任班主任8年,幾乎把家安在了學校。清晨守着學生早讀,午休時在教室裏答疑,傍晚陪着晚自習,哪個學生解題卡了殼,他就俯下身一步步講解;哪個孩子鬧了情緒,他就拉過椅子坐下,輕聲細語地開導。

  “只要班裏有學生在,就有老葉在。”同事們都這麼説。

  葉仲春笑着説:“我帶過一個畢業班,51人參加高考,47人考上一本院校。”2017年援疆期滿準備返鄉時,學生們把他圍在中間,高唱歌曲《父親》,“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援疆化學老師王國民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每天下課後,他都會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潛心鑽研教學。他蒐集了近年來的高考化學試題,一遍遍分析題型、梳理考點,甚至連每年高考試卷的字數差異都逐一整理留存,只為精準把握高考命題趨勢。他的公開課思路清晰、方法巧妙、乾貨滿滿,成為當地教師爭相旁聽的“示範課”。

  如果説王國民追求教學的“精”,地理老師柯鵬則講求育人的“度”,他始終秉持“嚴而有度”。“嚴”是為學生立規矩,從課堂紀律到學業要求,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度”是給學生溫度,面對他們的失誤不苛責,耐心引導、及時疏導。

  如今,11位留疆教師平均年齡55歲,來時還是四十齣頭的他們,當年的青絲已變白髮。

  “這些留疆教師的默默奉獻,改變了雙河市的教育面貌。”雙河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中心教研員陳新智感慨道。

  2011年,第五師高級中學(黃岡中學第五師分校)掛牌時,生源基礎薄弱。如今,這裡的教學質量已實現質的飛躍:近四年來本科上線率穩定在95%以上,今年更是交出了本科上線率98.8%、一本上線率54%的亮眼答卷,累計有6000余名學子進入本科院校,400余名優秀學子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名校錄取,教育質量躋身兵團一流。

  “今年學校又培養出兩名清華學子!”葉仲春的語氣裏滿是自豪。

  傳承: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7年前,15歲的陳昶宇跟着援疆的父親陳和彬來到雙河市讀高中。“這裡的老師待人親切,同學相處融洽。”陳昶宇漸漸愛上了這個地方。

  2021年,陳昶宇考入湖北師範大學。今年大四實習,他回到第五師高級中學,當起了實習教師。

  “畢業後,我打算回第五師高級中學當老師。”陳昶宇的這個決定讓父母都很高興。

  黃芳是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實驗中學的一名英語教師,2017年來第五師八十三團第一中學任教。援疆期滿後,她選擇留疆任教。

  2021年,她鼓勵碩士畢業的女兒來新疆工作。之後,她又教育兒子“把青春留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2023年,兒子從四川大學畢業後,來到烏魯木齊工作。“丈夫還有3年退休,到時我們一家就在新疆團聚了。”黃芳説。

  援疆教師們在邊疆播下的種子,長在一代代人心裏。青年教師嚴祥記得,自己剛入職時面對複雜的知識點無從下手,是陳和彬老師帶着他磨課,手把手教他如何站在學生角度設計教案。2019年,嚴祥在兵團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拿下一等獎,如今已是骨幹教師。

  25歲的魏洋洋,2022年大學畢業後,回到了母校第五師高級中學當地理老師,“讀書時,湖北來的老師們早出晚歸,陪着我們刷題、談心,那種敬業一直印在我腦海裏。”

  “如今,看著台下各族學生認真的模樣,越發篤定了自己的選擇,我想用學到的知識,陪着家鄉的孩子走得更遠。”魏洋洋説。

  “這幾年,學校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有從本校走出去又回來的,也有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陳和彬的語氣裏滿是欣慰。

  目前,已有14名從第五師高級中學畢業的學子大學畢業後重返母校,接過了老師們手中的接力棒。

  這份堅守與傳承,還在續寫新篇。52歲的湖北援疆教師李建釗已是三度援疆,與他同歲的胡志紅是二次援疆。援疆期未滿,走還是留的選擇題,在他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下個月愛人來探親,我想和她商量,把家安在這裡。”胡志紅語氣平靜地説。“妻子已跟隨我在新疆生活7年,我們準備在新疆扎根了。”李建釗笑着説。

  山海不為遠,援疆情誼長。他們像天山的青松,扎根戈壁、耐住風寒,把他鄉當故鄉;他們是播種者,把知識、熱愛與兵團精神,一點點種進孩子們心裏。他們用行動回答了“援疆為什麼?援疆做什麼?援疆留什麼?”的時代三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婷 白素君)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