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新疆鑽出亞洲第一口萬米深井,標誌着我國深地油氣鑽探能力及配套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2月,新疆亞新煤層氣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現難採煤炭資源的“雙氣共採”,該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首創;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建成世界首&10—60兆電子伏質子加速器投入試運行……
一項項科技創新的新突破,是新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區戰略的重要成果,也是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瞄準産業 找準需求
“目前新疆儲能技術發展現狀怎樣?還有哪些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題?”在3月8日下午召開的儲能技術與工程應用研討座談會上,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書記、副廳長王成問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
當天上午,自治區科技工作會議剛剛召開,下午自治區科技廳就緊接着舉辦了研討會。研討會邀請清華大學電機係教授姜新建圍繞儲能技術進行授課,同時邀請了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治區工信廳及新疆大學、新疆工程學院、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等相關負責人參會。
“新疆風能、太陽能等資源豐富,通過科技賦能才能把資源潛力轉化為産業優勢。今天我們邀請了業內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參會,就是想了解目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最緊迫的技術需求是啥,然後大家齊心協力,有針對性地去攻克。”王成説。
科技創新如何解決産業發展中的問題,自治區科技廳一直在探索。
2023年,聚焦“八大産業集群”,自治區科技廳凝練實施自治區重點産業集群科技項目126項,“揭榜挂帥”科技項目15項,推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2項,富油煤開發利用得到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支持。
今年,自治區科技廳將實施科技支撐“八大産業集群”攻關行動,實施一批戰略性全局性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任務計劃、“揭榜挂帥”等科技項目,加快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前瞻性部署,培育形成新質生産力。
加大投入 聚才引智
3月10日一大早,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趙鵬君就來到實驗室。他作為高層次人才2021年從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引進到新疆理化所,主要從事溫敏材料與器件、新型鈣鈦礦基光伏材料與器件研究。
趙鵬君説,新疆系列人才政策讓他完全沒有後顧之憂。一次性生活補助發放了50萬元,另外“天池英才”項目中有30%的經費用於發放個人生活補助(免稅),單位在住房保障、職稱晉陞等方面也提供了綠色通道。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引擎”。2023年,新疆把人才工作擺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設立100億元人才發展基金、啟動實施“2+5”重點人才計劃,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在人才紅利的持續釋放下,2023年,新疆科技創新成績斐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再創新高,凈增529家,達到1911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2256家,同比增長80.2%;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3億元,同比增長130%;1人榮獲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119項成果獲自治區科學技術獎……
今年,新疆將繼續用好新疆人才發展基金,實施“天山英才”、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等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造就更多科技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創新團隊等人才隊伍。
此外,新疆還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積極落實自治區本級20億元科技計劃項目資金;推動設立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引導資金,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提高財政科技支出用於R·D活動的比例;加快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內外合力 做強特色
當前,新疆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仍處於偏低水平,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足,創新能力基礎薄弱。
“新疆提升綜合創新能力,一方面要深挖自身創新潛力,另一方面需巧借‘外力’。”王成説。
2023年,新疆&&包括近百名院士在內的高層次專家,精準把脈制約産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難點問題,在科技支撐戰略找礦行動和超深層油氣勘探、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現代育種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落地建設由三位院士領銜的新疆智能裝備研究院,積極培育礦山智能化與綠色低碳發展、航空飛行器、金屬複合材料、機器人等新興産業。
此外,新疆還試點探索“組團式”科技援疆新機制新模式,與廣東、北京、浙江等地開展協同創新合作;充分利用“我們共同的居住地——阿爾泰”國際協調委員會合作機制,開展與俄哈蒙的區域科技合作,不斷拓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王成説,接下來,新疆將依託“四方合作”、科技援疆等機制,加速國內優勢創新資源在新疆集聚,促進跨區域聯動和協同創新,通過創新牽引促進東西部地區實現更平衡、更協調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增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特別是中亞五國在科技領域的務實合作,促進國內先進技術成果向西轉化,將新疆打造成為連接中亞、輻射西亞等地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