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捕捉瞬間,用文字講述真實情感,他們是時代的記錄者。11月8日是第二十五個中國記者節,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的小夥伴們都在幹什麼?有了哪些進步?取得了哪些成績?
立冬節氣,紛紛颺颺的大雪籠罩了霍爾果斯,雖然朋友圈裏都在轉發下雪的消息,但是董智傑卻無心瀏覽。“這場雪要下多久?”“降溫是否會對畜牧、農業造成影響?”“有哪些部門(單位)在積極響應?”他一邊發動採訪車,一邊電話不斷,詳細了解這場雪背後的動態。
拍攝、採訪、核實信息、撰寫稿件,時間一晃就到了深夜,有關記者節的祝福彈滿了董智傑的微信首頁,一張工作照配上第一場雪的文稿,這就是用心踐行“四力”的體現。

霍爾果斯建市十周年活動現場合影留念
奔波在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采編、技術一線的,是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人,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車間工地、會議現場……哪有故事,記者就出現在哪,新聞在哪,記者就在哪。
“跟着前輩學習,能少走很多彎路,事半功倍!”具有區位、政策、開放等諸多優勢於一身的霍爾果斯是媒體人的新聞富礦。第一條州&稿件、第一條新疆&稿件、第一條央視稿件,記者永程帆從初出茅廬的楞頭小子一步步走向廣闊的新聞“舞&”,他的進步是整個記者隊伍成長的縮影。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上級主流媒體已刊(播)霍爾果斯各類稿件4700余條次,瀏覽量3億+。其中央級媒體刊(播)3418條,僅央視就播發稿件560條次,原創量92%,同比增長320%,創歷史新高。《第9萬列中歐班列列車順利出境》在央視各頻道實現22連播,《以開放促改革 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等15條稿件在CCTV-1《新聞聯播》欄目播出。
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外宣辦主任李明説:“我們全面深化與上級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主動投稿‘喂料’是外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法寶。做記者不能浮躁,要沉下心去挖掘有趣的故事和新聞線索,只有這樣才能給觀眾呈現出紮實的新聞作品。”

在活動現場進行稿件審核分發
2022年7月,霍爾果斯市零距離粉絲量破5萬,一年後突破6萬,目前,粉絲量已超過8萬。編輯馬燕燕激動地向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喜悅:“領導説了,粉絲破8萬要請咱們吃飯!”
今年來,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大力實施新聞創優提質工程,在“零距離”“好地方”等平台先後開設“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砥礪十年·向新出發”等30余個專題專欄,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市委、政府中心工作,講好霍爾果斯故事。
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編輯謝伊代·吐爾遜説:“我們改零距離稿件就像老師改作文,得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地看,生怕錯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有時一坐就是一天,今年零距離共刊(播)發稿件3000余條,無數次的堅守換來了超過2000萬的瀏覽量,值了!”

全媒體記者進行短視頻拍攝
創新主題宣傳、創新區域聯動、創新國際傳播……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精耕“直播+”宣推模式,聯動央視、中新社等上級主流媒體和西安、浙江、福建等省級主流媒體開展聯動直播超40場次,吸引超1.5億人次在線觀看。新媒體直播團隊“大拿”吳志恒不僅提升了直播技術,還進一步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吳志恒説:“直播前至少需要三次的綵排,完成定點位、調試相機參數、測試信號等準備工作。直播過程中我們是全程手舉着一套相機穩定器和高清圖傳,還要完成導播的指令,一場直播下來滿頭大汗、腰酸背痛是常態,但換來的是每一個畫面都能讓觀眾有參與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直播獨特的魅力所在。也希望能夠通過直播,讓更多的朋友了解霍爾果斯。”
結束一天的采寫,各路記者帶着生動的素材紛紛回歸,經過精心編輯、反復打磨,一篇篇報道、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視頻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各個平台。大家説,這就是記者節最好的禮物。


技術人員保障直播。永程帆 攝
安全播出是廣播電視工作的生命線。在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還有一支鮮為人知的幕後團隊,20名專業技術人員全年365天×24小時在崗在位,默默堅守在廣播播出、電視播出、發射、轉播等重要崗位,確保安全播出工作零差錯。
霍爾果斯融媒體中心技術中心主任張志堅説:“作為幕後工作者,我們要時刻監聽監看節目信號,確保所有系統正常運行,同時為直播等工作做好技術保障。今年我們按照工作要求對中心各系統設備進行周檢、月檢等維護優化工作,未出現任何安全播出事故。”
霍爾果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融媒體中心主任晏顯成説:“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已經打破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邊界,網上網下的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互相交融、互相影響。我們將聚焦新聞宣傳的守正與創新,着力構建霍爾果斯融媒工作大格局,奮力開創宣傳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