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主任,這10年來,咱們加爾蘇村的變化有哪些?”“首先是環境,還有産業,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思想,大家都在積極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從養家糊口到脫貧致富,路子越來越寬了。”提起家鄉的變化,伊車嘎善錫伯族鄉加爾蘇村村委會主任梁新華打開了話匣子。

初秋時節,走進霍爾果斯市伊車嘎善錫伯族鄉加爾蘇村,隨處可見連片種植的莊稼,甜葉菊簇擁生長,一望無際的玉米長勢良好。種植戶段敬義忙着3000畝流轉土地的秋管,由於水肥給的很足,玉米豐收在望。
“我們的流轉土地全部都是高標準農田,規模上來了,成本下降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段敬義説。
在加爾蘇村,和段敬義一樣享受土地流轉紅利的種植大戶有10余個,産業結構隨着經濟效益也在不斷地優化升級。

梁新華説:“近年來,我們共流轉土地1.7萬餘畝,佔全村土地的80%以上,受益的不止是種植大戶,還有700余戶村民。”
回憶起10年前的加爾蘇村,梁新華非常感慨,那時每家幾畝地,大家各種各的,不僅地塊小,用水也緊張,很多家庭的年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基本上沒有餘錢,土地流轉迫在眉睫。梁新華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不種地我們吃什麼?”一句話就把梁新華關在了門外。“拒絕是因為沒有把政策講明白,鄉親們害怕失去土地這個‘靠山’,心裏沒底。”梁新華説。

於是,一年一簽的土地流轉補償方案應運而生。老百姓沒了後顧之憂,次年還能根據市場行情調整流轉價格,自此,土地流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村民馬文珍説:“2019年我們每畝地的流轉價格是700元,2023年價格達到1500元。這些年,我在村上打零工,每天工資200元左右。後來村裏開始養花,我在那裏上班,日子長了,手上也攢了些錢。”
“養花能有多大效益?”記者帶着疑問,跟隨馬文珍來到她的工作地點-清泉花卉苗木産業園,見到了加爾蘇村花卉産業領軍人物張軍柱。

“2019年之前,我一直在霍爾果斯做街區綠化造型、室內景觀設計等,提供各種造型的景觀樹。當時村支書找上我,看能不能將我手上的資源和加爾蘇村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相結合,把養花育苗變成致富産業。”清泉花卉苗木産業園經營戶張軍柱説。
在鄉黨委的支持下,加爾蘇村推出“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了集觀光、交易、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産業園,並配套特色農家樂、特色民宿等休閒文旅産業。
走進加爾蘇村清泉花卉苗木産業園,各色鮮花和景觀綠植映入眼簾,令人賞心悅目。“這些天我們陸續從雲南採購5萬株左右的玫瑰、百合、康乃馨鮮切花。”産業園負責人吳斌&&,再有一個月就是中秋佳節了,花卉的需求量也大了起來,工作人員正在處理客戶的訂單,目前産業園共吸納合作商家7戶,主要從事花卉的保育、展覽、儲存和銷售等業務。

吳斌介紹,産業園現有溫室大棚58個,花卉種植面積320余畝,2023年産值3278萬元,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不僅為花卉苗木産業打下良好基礎,還為村裏發展庭院經濟創造了條件。去年2月,霍爾果斯景瀚生態園林綠化有限公司與清泉花卉苗木産業園簽訂了120個訂單式花卉苗木庭院種植協議,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庭院”的模式,由合作社牽頭,企業提供苗木,村民提供場地,明確數量、規格、價格和收購時間,讓脫貧戶和低保戶增加收入。

加爾蘇村村民吳秀珍是全村庭院花卉苗木種植的“先行者”,她種植的8000株地被菊、山桃、銀杏等幼苗上個月被企業收購,純收入5000多元。
吳秀珍説:“平時勤澆水,閒了多管護,沒有多麻煩。我本身就很喜歡種花,現在已經跟合作社談好了,後期再多種一些品種,我要一茬一茬的養,把家裏的空地都種成花,把日子變得和花一樣美。”

加爾蘇村黨支部書記寇智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9479元,比2021年增加了3246元。未來3-5年,我們計劃將全村有意願種植花卉的村民庭院全部整合起來,把“小庭院”聚合成大産業,更好地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産業振興是增強農業農村內生動力的源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加爾蘇村全面推動清泉彩磚廠轉型升級,實行市場化運作,為村集體增收140萬元,帶動8名村民穩定就業,跑出了企業安心發展、村民就近務工、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的“多贏”局面。2023年,加爾蘇村村集體收入達到368.85萬元。

産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經濟的騰飛,還拉動了鄉村旅游新業態的發展。花境星空露營地,房車、星空房、天幕、荷蘭風車、紫藤長廊等設施一應俱全。霍爾果斯市民馮倩倩是這裡的常客,她喜歡滿眼鮮活的綠色,吹着晚風,賞星空,吃燒烤是一種特別放鬆的享受。
細數10年來的發展變化,加爾蘇村原黨支部書記吳安晴説,路通了、景美了,家庭條件變好了,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特色也好,産業也罷,都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大家的生活比十年前更歡樂,更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