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空氣環境都特別好,宛若‘北國江南’,淡季沒有游客我們也住在這裡。”邵秋霞介紹説,自2018年來這裡開農家樂,她便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魚兒在豐茂的水草下游弋,赤麻鴨振着翅膀低空飛過。雲很低、風很輕,牛羊游人同漫步——這是7月12日,“新疆是個好地方”新華網+19個援疆省市全媒體採訪團走進新疆巴裏坤縣...
在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荒漠戈壁上,你很難想象在億萬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自然用風和雨刻畫一座座神奇的雕塑,這些風蝕作品記錄了魔鬼城的滄桑變化……
在一個遠離祖國中心的荒漠地帶的邊緣,隱藏着一座神秘的城市;在交通不便的群山環繞中,一座不到10萬人口的小城沉澱着2000多年的歷史。掀起城中的一磚一瓦,移動城外的一草一木,豁然發現,這座小城竟有如此多的歷史痕跡,竟存在如此多充滿歲月風霜的故事。 這座小城就是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大門哈密市西北的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它坐落於東天山北側,轄區內有新疆“第二大草原”之稱的美麗巴裏坤草原。作為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關卡,這裡保存着眾多的絲綢之路遺址,伴隨着絲綢之路而來的,還有大量的漢文化的遺跡: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曾在此被扣押流放,班超“投筆從戎”曾在這裡飲過戰馬,霍去病也在此屯兵駐守,唐代駱賓王賦有詩篇,這裡更是留下了樊梨花、洪亮吉、紀曉嵐的足跡。無數歷史的塵埃成就了西域古牧國——巴裏坤千百年來的輝煌,讓它有了漢韻巴裏坤的美名,更讓巴裏坤成為新疆漢民族文化的源頭之一,成為了解新疆漢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 離開哈密市,跟隨着巴裏坤嚮導的指引,7月18日下午,“一帶一路 茶和天下”汴梁晚報記者萬里尋訪絲茶路大型文化主題報道特別報道組一行穿過東天山山脈,經過近4個小時的跋涉,到達小城巴裏坤,感受它漢哈相互交融的民族大團結,了解漢文化在此生根、發展、傳播的歷史故事。
伊吾縣下馬崖鄉是民族團結的老典型。這裡民風淳樸、村風文明、軍民團結。12日,【新疆是個好地方】全媒體採訪組走進伊吾縣下馬崖鄉,感受濃濃的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溫暖氛圍。
哈密市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 要道,自古就是 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東與甘肅省 酒泉市相鄰,南與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西與 吐魯番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設有國家一類季節性開放口岸—— 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哈密魔鬼城在哈密市五堡鄉以南,在那裏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獸等形態各異的景觀、令人眼花繚亂的陡壁懸崖以及混跡沙礫中五光十色的瑪瑙、隨處可見的硅化木、枝葉清新的植物化石,偶爾可獲得像恐龍蛋化石的小圓石頭、海生的魚類化石、鳥類化石。當夜幕降臨時有時會聽到鬼哭狼嚎令人髮指的嘶叫聲,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魔鬼城”。
伊吾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天山北麓東段,東北部與蒙古國交界,西部與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相鄰,南部與哈密市隔山相望,喀爾裏克山主峰最高達4888米,淖毛湖盆地最低海拔為260米,縣城海拔為1700米。總面積19519平方公里,縣城距伊州區176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93°35′~96°23′,北緯42°54′~44°29′,縣境東西長215千米、南北寬175千米。伊吾縣旅游資源獨特。現有國家4A景區1處, 淖毛湖胡楊林生態園景區; 3A級景區2處,分別是葦子峽太陽曆廣場和伊水園景區;中國四大鳴沙山之一的伊吾鳴沙山獨領風騷;乃楞格爾草原一望無際,牛羊成群;幻彩湖,可隨四季更替和風雲變幻而化出不同色彩;彩蝶紛飛的蝴蝶谷;峽溝古岩畫、喀爾桑古遺址、草原石人、屯軍遺址等古跡,硅化木遺址、臥龍山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具有很高的考古、觀賞價值。伊吾縣具有四十天保衛戰的光榮歷史。1950年3月至5月,解放軍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一營二連指戰員經過四十天的日夜奮戰,先後擊退了叛匪的7次猛攻,於5月7日取得了保衛戰的勝利。1980年伊吾縣烈士陵園落成,現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哈密市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 要道,自古就是 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東與甘肅省 酒泉市相鄰,南與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西與 吐魯番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設有國家一類季節性開放口岸—— 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 天山山脈橫亙於哈密,把全市分為山南山北。山北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渾然一體,山南的哈密盆地是沖積平原上的一塊綠洲,被氣勢磅礡的戈壁大漠環抱縈繞。橫跨天山南北的獨特地貌使哈密素有“新疆縮影”之稱。[10]哈密市高山佔總面積的4.5%,沙漠佔總面積的1.5%,平原戈壁佔總面積的27.9%,丘陵佔總面積的65.5%,水面佔總面積的0.1%,農業耕地佔總面積的0.5%。已開發利用的耕地、草場、林地、水面約佔總面積的29.35%,未被利用的戈壁、沙漠、高山約佔總面積的70.65%。 哈密曾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地處中原與西域文化交匯之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文、自然景觀星羅棋佈,融南北疆景色和氣候於一地,有“新疆縮影”之稱。哈密東天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開發,使其與吐魯番、敦煌以歷史文化為主的旅游區互為補充,東西連成一線。2007年,有國家A級景區11個,其中3A級景區6個。擁有旅行社7家;星級賓館16家,已開發旅游景區(點)38個。
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江蘇、山西等地的專家、高校師生、企業負責人等,與新疆哈密刺繡非物質遺産傳承人面對面探討刺繡技藝,助推傳統手工藝的挖掘、保護、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