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軍:用現代生物技術讓新疆羊變身“致富羊”-新華網
2025 11/24 16:05:51
來源:新疆日報  

劉明軍:用現代生物技術讓新疆羊變身“致富羊”

字體:

  “雙肌型肉羊核心群規模已超5300隻,胴體重量提高18%,尾脂減少85%以上。”11月20日,剛剛獲得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表彰獎勵的新疆畜牧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明軍,向記者分享了團隊的最新育種成果。

  從1990年踏上新疆這片熱土算起,劉明軍在綿羊育種領域已經深耕35年。這位曾留學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博士,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選擇扎根邊疆,用現代生物技術幫助新疆的哈薩克羊實現“華麗變身”。

  “哈薩克羊耐粗飼、抗逆性強,是新疆牧民的寶貝,但産肉率低、尾巴大、生長慢,急需改良。”劉明軍説,哈薩克羊的大尾巴含有大量脂肪,佔體重的15%以上,既消耗飼料又不受市場歡迎。

  2013年,劉明軍帶領團隊在昭蘇縣建立試驗示範區,選用國際知名的特克塞爾羊為父本,與哈薩克羊進行雜交改良。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既要保持哈薩克羊的優良適應性,又要大幅提升産肉性能。

  這一堅持就是12年。劉明軍帶領團隊奔波在天山南北,足跡遍佈新疆哈薩克羊主産區。從基因組測序到基因編輯,從分子標記選擇到基因組選擇,劉明軍團隊將國際最先進的生物育種技術與新疆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育種之路。

  “最讓我興奮的是發現了控制尾巴長度的關鍵基因。”劉明軍回憶起2018年的突破,依然難掩激動。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他的團隊首次鑒定出與尾長相關的因果突變,這一發現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基因組研究》上,被引用次數高達238次。

  利用這一發現,劉明軍團隊培育出的短尾羊比傳統哈薩克羊尾巴縮短了5.44厘米。牧民再也不用給羊斷尾,這不僅避免了羊的應激反應,還提高了羊肉的品質。

  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上,劉明軍更是走在全國前列。他帶領團隊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建立起穩定的基因編輯技術平台,效率達到40%以上的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內群體數量最大的基因編輯羊資源群。其中,短尾和不同毛色的基因編輯細毛羊均為國際首次成功培育。

  “科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裏,必須服務生産、惠及牧民。”這是劉明軍常挂在嘴邊的話。他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牧民家門口。

  昭蘇縣喀夏加爾鎮牧民別克扎提·木哈買提別克説:“劉教授改良的羊,生長速度快,出欄早,每只能多賣200多塊錢。”

  截至目前,劉明軍團隊累計改良哈薩克羊51.4萬餘只,生産經濟雜交羔羊56.5萬餘只,帶動農牧民增收超1.7億元。這些數字背後,是他和團隊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堅守與付出。

  新疆是畜牧業大區,劉明軍深知品種改良任重道遠,61歲的他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目前,他所主持的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等一批重大項目都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培育工作仍在進行。

  “新疆地方綿羊品種的遺傳改良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需要一代一代畜牧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不懈努力。”劉明軍説,自己將把榮譽化為動力,帶領團隊繼續攻克生物育種技術難關,不斷提升綿羊育種技術水平和效率,為加快新疆綿羊遺傳改良步伐,實現優良品種自主培育、自主生産,促進自治區種業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馬帛宇)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