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區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會上,新疆每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凱&&,在黨和政府營造的良好發展環境中,“每日每夜”從烏魯木齊走向全疆,從街邊小店成長為“便民網絡”。
從最初的一家小店,到躋身中國便利店TOP100,“每日每夜”的成長軌跡,恰是新疆呵護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動縮影。“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這家小店的成長中得到最真切的詮釋。
把企業當“自己人”,先給“公平入場券”。市場准入是企業參與競爭的起點。如果准入環節存在壁壘或隱性限制,公平競爭就無從談起。從開創公司到布局地州市,這些年張文凱最直觀的感觸是“辦事越來越省心”。這背後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舉措中一再被強化的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原則;是“三證合一”“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等深入推進的“放管服”改革。
截至今年9月底,新疆民營經營主體總量達263.69萬戶。當年建設、當年投産、當年升規的新疆龍馬焊接有限公司,從兩間平房起步到現在産值達7500萬元的新疆美滋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公平的競爭環境、高效的政務服務,照見了公平市場向前邁進的穩健步伐,也使“自己人”發展底氣更足、步伐更穩。
把企業當“自己人”,意味着要“辦自家事”。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但複雜的事物,往往蘊含着簡單的道理。對民營企業而言,困難時期的一個主動關懷、一次靠前服務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每日每夜”發展初期,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累計減免的稅款,為企業舒緩了資金壓力;規模擴大後,政府搭&,幫助企業與農戶建立直採合作,既降低了生鮮損耗成本,又讓本地葡萄、哈密瓜等特産走進全疆門店。這種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的精準服務,解決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讓“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變為可感知的營商溫度。
民營經濟是典型的“環境經濟”,哪營商環境優,民營企業就在哪扎根。當更多小店如“每日每夜”般成長,每一位創業者都能在政策護航下追逐夢想,民營經濟的活力就會充分涌動,新疆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也會愈發堅實。(□高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