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洛陽來 仁心種在天山畔
——記河南省洛陽市中心醫院援疆醫生楊帆的伊吾時光
十一月的新疆伊吾縣,天山北麓的雪花輕輕飄落在縣人民醫院急診科辦公室的窗沿上。來自河南洛陽的援疆醫生楊帆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站在窗前凝望這片銀裝素裹的土地。五個多月前,他告別了家鄉滿城的牡丹,帶着白衣戰士的使命,跨越兩千多公里的山河,來到了這片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
從洛陽到伊吾,改變的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肩上的責任。每當夜幕降臨,急診室的燈光亮起,楊帆總會想起臨行時院領導的囑託:“要把洛陽醫生的仁心仁術,播撒到邊疆的土地上。”如今,“我從洛陽來,仁心種在天山畔” 已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他在這裡每一個日夜的真實寫照。這樸素的話語背後,是一位中原醫生用醫術與熱忱,在祖國西北邊陲架起的生命之橋。
雲端速遞 洛陽急救理念扎根天山
援疆以來,楊帆記憶最深的,是那次與時間賽跑的空中救援。當地58歲的牧民沙依提・那斯爾在深山放牧時,突發雙下肢無力,被困在信號隔絕的山區。同伴徒步4個多小時才找到有信號的地方求救。
作為伊吾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的援疆專家和技術骨幹,楊帆接到消息後,立即評估情況:山區道路車輛無法通行,必須啟動空中救援。他迅速與院領導溝通,&&縣應急管理局,協調出動直升機。與此同時,他帶領團隊在醫院緊急組建搶救小組,準備好監護設備、急救藥品,嚴陣以待。
當直升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楊帆和搶救團隊已在急診科做好萬全準備。患者送達後,他們立即展開救治——建立靜脈通路、完善檢查、明確診斷。在楊帆的主導下,經過系統性治療,沙依提・那斯爾最終康復出院。
在伊吾的日日夜夜,楊帆將洛陽積累的急救經驗毫無保留地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僅僅五個月,他就帶領團隊開展了十例氣管插管、八例機械通氣、八例深靜脈置管、四例胸腔閉式引流,均為當地首次系統化開展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填補了當地急危重症救治的空白,讓洛陽先進的急救理念在天山腳下生根發芽。
體系革新 持續規範邊疆醫療安全線
完成一次次急救後,楊帆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他發現,要持續提升醫療質量,必須建立規範的醫療體系。於是,這位從洛陽來的年輕醫生,開始將後方醫院的醫療管理經驗融入邊疆醫療實踐。
楊帆發現,當地醫院的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後,常用的醫患溝通、知情同意等文書模板過於簡單,難以滿足臨床需求。於是,他帶領團隊投入大量精力,參照洛陽市中心醫院的成熟模板,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系統完善了病危病重通知書、醫患溝通記錄、會診記錄、死亡討論記錄、有創操作記錄等文書模板。這些經過精心打磨的醫療文書,不僅規範了診療流程,更提升了醫療質量安全水平。
“好的醫療體系就像洛陽的龍門石窟,需要一鑿一斧地精雕細琢,但一旦建成,就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楊帆的話,闡明了自己的初心,而他帶頭建設的這套醫療管理體系,正在成為援疆工作中最持久的財富。
薪火相傳 精心培育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完善醫療體系的同時,楊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上。他的兩位徒弟——迪力夏提・司馬義和牛振傑,如今已成為急診科的骨幹力量。
“楊老師,您看這個穿刺角度合適嗎?”迪力夏提・司馬義在進行深靜脈置管時,總會虛心請教。而在不遠處的搶救室裏,牛振傑正在熟練地進行氣管插管。楊帆採用洛陽市中心醫院的“階梯式”帶教方法,從觀摩到協助,再到獨立操作,讓兩位徒弟在實戰中快速成長。
楊帆特別注重病例復盤教學。每當接診典型病例,他都會組織專題研討,帶領徒弟們對主動脈夾層、急腹症、顱腦損傷等疑難病例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對真實病例的層層解析,再針對關鍵知識點進行延伸拓展,使臨床經驗得以系統化傳承。這種源於洛陽的教學模式,讓年輕醫生在理解疾病本質的同時,掌握了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
從洛陽到伊吾,楊帆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醫療技術,更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理念。他説:“我從洛陽來,最重要的是要把醫術的種子播撒在這裡,讓它們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夜幕降臨,急診科的燈光溫暖着伊吾的寒冬。楊帆巡視病房的身影,讓人想起洛陽龍門石窟那千年不滅的燈火——照亮黑暗,傳遞希望。而在他的身後,迪力夏提・司馬義和牛振傑正在繼續着這份使命,讓來自洛陽的醫者仁心,在天山腳下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記者 程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