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潮涌,天山南北日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新疆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實踐路徑。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五次全會堅決貫徹這一要求,將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科技興疆戰略的核心任務全面謀劃。
方向明確,步履堅定。新疆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精準培育特色産業,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前瞻布局未來産業,系統推動新質生産力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傳統産業煥新
傳統産業,並非“落後”的代名詞。在新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它們正成為新質生産力扎根的沃土。通過新技術的賦能改造,傳統産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成為新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路徑。
從智能製造到綠色技術,從産業鏈重構到價值鏈提升,新疆的傳統産業正在經歷系統性的“數字蝶變”。
走進新疆五鑫銅業電解車間,智能運輸車平穩穿行,機械臂精準抓取、自動打包。全流程的無人化操作不僅徹底解決了人車混流的安全隱患,每年還可節省約45萬元。而在渣緩冷區域,全流程自動化控制系統無懼極端天氣,保障持續穩定運行,年節約成本達200萬元。
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讓新疆這家最大銅冶煉企業實現了生産全程可溯、風險實時預警。數字化成為其年産值突破百億元的核心支撐。
在能源化工領域,技術迭代同樣推動着産業鏈躍升。新疆新業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採用先進的碎煤加壓氣化技術,將原煤“吃幹榨凈”,轉化為甲醇、1,4-丁二醇等高附加值化工産品,構建起從基礎原料到高端材料的完整産業鏈。這不僅極大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也為傳統能源企業綠色轉型探索出新路。
農業領域的變革更具想象力。在重大科技項目支持下,新疆科研人員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培育出能“生産”蝦青素的工程棉花。這一突破使棉花從單一的纖維作物,轉化為高價值的“生物工廠”。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玉米葡萄糖為起點,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産出麥角硫因、紅沒藥醇等化粧品原料,推動農産品向精細化學品的高價值躍升。
這些生動實踐表明:發展新質生産力,絕非拋棄傳統産業,而是以科技創新重塑其內核。如今在新疆,傳統産業正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升級,成為現代化産業體系最堅實的根基,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久動能。
創新活力奔涌
“生産關係必須與生産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為新疆構建適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創新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疆深刻把握這一要求,以深化改革為牽引,系統推進科技體制創新、&&能級提升與人才發展機制優化,着力構建一個激勵創新、保護創新、活力迸發的制度環境,為新質生産力發展築牢根基。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新疆堅持把人才作為最強引擎,持續加大投入、優化政策。自2022年起,自治區本級財政每年新增20億元科技經費,“十四五”以來,我區實施科技計劃項目8000多項,落實資金超過50億元,解決了一批制約重點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2022年起,設立規模達100億元的人才發展基金,全面啟動“2+5”重點人才計劃,資金規模達過去10年總和的3倍以上,釋放出新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烈信號。
&&是人才施展才華的舞&。新疆圍繞重點領域,積極打造高能級創新載體。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懷柔實驗室新疆基地等23個國家級&&持續發力,成功研製出國內首&“風機大部件免主吊更換”智能裝備,推動新疆煤岩氣項目邁入産業化階段。天山實驗室、新疆智能裝備研究院等1000多個自治區級&&協同攻堅,在多個産業關鍵環節實現技術突破,形成輻射全區的創新矩陣。
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研究,離不開寬鬆、包容的制度環境。新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部署50余項改革任務;研究起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創新條例(草案)》,以法治力量為創新護航;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破解“不敢轉、不會轉”難題。同時,“創新積分貸”等科技金融産品有效緩解企業融資壓力,逐步構建起全鏈條支撐的科技服務體系。
人才集聚、&&賦能、制度保障,共同催生創新活力的“聚變反應”。2024年,新疆R&D(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數量增至7.1萬人,同比增長15.1%;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1.51億元,同比增長38%;高新技術企業2529家,同比增長32.3%……
這一系列數據背後,是政策、&&、金融與人才“握指成拳”的系統效應,更是創新活水在天山南北奔涌的生動見證。
競逐未來賽道
天山南北,一幅面向未來的産業圖景正加速鋪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主戰場,已成為新疆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這為新疆提供了與全國同步起跑、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自治區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喬剛&&。
綠色發展,是新疆搶抓機遇的重要突破口。
在輪南油田的廣袤戈壁上,連綿的光伏板如藍色海洋,源源不斷將陽光轉化為清潔能源。這個曾經的能源消耗大戶,如今正穩步轉型為全國首個“零碳工廠”試點油氣田。通過“光伏發電+餘熱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多能互補模式,油田在全流程綠色低碳轉型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綠色動能也驅動着數字産業的革新。在克拉瑪依雲計算産業園,服務器浸泡在特殊絕緣油液中高效散熱,運行電力則來自當地豐富的風光資源。這套“天然冷卻+綠電驅動”系統,讓新疆實現了高效、低碳的算力供給,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圍繞“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需求,重點布局多語言智能信息處理、大數據分析與區塊鏈技術等前沿領域,建成億級規模多語言多模態特色科學數據庫,為區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核心支撐。
在前沿産業領域,新疆的布局已初見成效。在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氫能産業園建設全速推進,綠氫製造等關鍵項目落地,産業鏈日趨完善。在石河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智慧農業無人機深度應用於棉田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借助分子標記等現代生物技術,專注於玉米等新一代作物的精準選育……
這些成果的背後,是開放合作提供的強大支撐。通過“四方合作”和科技援疆等機制,新疆組織實施“兩區”科技發展計劃項目47項,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等區外單位實施科技援疆項目57個,依託新疆人才發展基金,引進“小組團”援疆團隊52個。準東廈大研究院、山東大學新疆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堅持開放協同、聯合攻關,構建跨區域産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隨着中國—中亞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的建設,新疆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夯實傳統産業根基,也要勇於開拓未來賽道。今日新疆,在新質生産力的強勁驅動下,書寫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嶄新篇章,正加速打造更具韌性、活力與競爭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