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新疆,北疆草原鋪銀,南疆胡楊鎏金。雄奇壯美的自然畫卷中,更展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氣象。
剛剛結束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吹響了乘勢而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號角。眼下,全疆各族幹部群眾正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期間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團結一心、砥礪奮進,全力完成“十四五”各項目標任務,闊步邁向“十五五”新征程。
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基礎穩固
11月6日,第十二屆中國—中亞合作論壇在烏魯木齊舉行。論壇期間,來自中國和中亞五國各界嘉賓深入新疆各地的景區、校園、展館、企業,感受新疆的和諧氛圍和發展動能。
“城市交通便捷、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各族人民和睦生活,我深切感受到這裡的巨大活力。”土庫曼斯坦貿易和對外經濟聯絡部高級專家拜穆拉多夫·拜穆拉特説。
近年來,一批又一批外國駐華使節、外交官、海外僑胞、留學生等受邀走進新疆,感受新疆的發展脈搏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有數以億計的游客來到新疆,流連於壯闊山水,穿梭於特色街巷,真誠點讚:“新疆是個好地方!”
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總目標,是統領新疆各項工作的總綱。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全力維護新疆社會大局穩定。”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社會穩定局面持續鞏固,新疆已成為各族群眾和中外游客心中社會環境最安全、穩定形勢最放心的地方之一。
自治區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把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落實到新疆工作各個領域,運用法治思維化解矛盾、打擊犯罪,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以法治築牢社會和諧穩定根基——突出法治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中的作用,堅定不移推進反恐維穩法治化常態化;
以良法善治提升治理水平——截至2024年底,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共874件,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推動社會整體治理水平穩步提升;
以普法宣傳厚植全民法治意識——全疆各地持續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將法律知識送進社區、鄉村、學校、企業,讓法治意識融入各族群眾的日常行為、生活點滴。
國之興衰繫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堅持穩字當頭,標本兼治、綜合施策、源頭治理,新疆推動社會大局持續由穩向治,一幅更加和諧、穩定、繁榮、安樂的時代新畫卷鋪展在天山南北。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星光老年合唱團”成員身着盛裝,高唱《黨的政策亞克西》;孩子們表演京劇經典劇目,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對於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這個多民族大家庭來説,這些早已成為居民生活日常。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在改善民生、傳承文化、民族團結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打造團結和諧幸福家園。”該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耀文説,各族居民就像總書記説的那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新疆保持長期穩定,最重要的在人心。
9月25日,中央代表團向新疆贈送了習近平總書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的題詞賀匾。二十二字賀匾,重若千鈞,飽含着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新疆的殷切期盼。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全區上下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有形有感有效上持續用力,推動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塔城市哈爾墩社區居住着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14個民族,超三成家庭由多民族成員組成;烏魯木齊大巴扎、喀什古城、伊寧六星街、和田團城等地,多民族共同勞動、共享成果的場景已成為常態;“最美媽媽”阿尼帕·阿力馬洪、“白衣聖人”吳登雲等感人事跡家喻戶曉……天山南北處處洋溢着各民族團結共進、親如一家的氛圍。
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文化認同始終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夜幕降臨,步入吐魯番交河故城,一盞盞橘紅色的牛皮紙燈沿路排列,古韻悠然。殘垣斷壁上的光影秀緩緩拉開帷幕,李白的形象、石窟壁畫、古詩等元素一一呈現,生動再現了故城的千年記憶,讓人沉浸其中,感受歷史與文化的交融。
從交河故城用創新手段講述千年文化遺産的新時代故事,到莫爾寺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再到新疆非遺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等一個個文化新地標的創建落成……隨着文化潤疆持續深化,一批批見證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文化遺産得到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直抵人心,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
“五口通八國”“三山夾兩盆”的新疆,區位優勢明顯,能源資源稟賦深厚。
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積極探索符合新疆特點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把握好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的題中應有之義。新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中央賦予的“五大戰略定位”,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長治久安的物質基礎。
走進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作業場,機車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從這裡出發,一路向西,中國製造的産品2天抵達哈薩克斯坦、8天抵達俄羅斯、16天抵達荷蘭。
烏魯木齊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在“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體系的加持下,躋身開放前沿陣地,成為新疆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新疆曾長期處於全國開放版圖的末梢地帶,而今卻搭建起連接亞歐的“黃金通道”,讓物資流通更便捷、區域聯動更緊密;超過六成土地被荒漠覆蓋,通過科技賦能,向沙漠、戈壁、鹽鹼地要産量,糧食單産躍居全國首位,正在成為祖國的“西部糧倉”;依託十大風區、五大光區優勢,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新能源外送基地,點亮了全國22個省份的萬家燈火……今日之新疆,資源優勢正在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新疆各族群眾的生活品質隨着經濟發展水漲船高——多年來,新疆公共預算支出保持70%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就業人員總數增至1391萬;南疆阿克蘇、喀什、和田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實行15年免費教育;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標準化率達100%……新疆在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藍圖又將起筆。向未來,風正揚帆,新疆征途如虹。(劉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