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科院積極探索作物秸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模式-新華網
2024 12/03 11:01:32
來源: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應用研究所

新疆農科院積極探索作物秸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模式

字體:

  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應用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稱,該所近年來堅持“農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綠色循環”發展之路,積極探索作物秸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模式,不斷強化農業微生物技術在全區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中的科技支撐作用,取得實質性進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2023年棉花産量的公告》,2023年全國棉花總産量為561.8萬噸,其中新疆棉花總産量約佔全國棉花總産量的91%。據測算,全疆棉花秸稈年收集量可達1000多萬噸,作為棉花種植中的主要副産物,棉花秸稈高質化加工利用技術、措施等尚未成熟,目前絕大多數棉花秸稈仍以直接粉碎還田為主。

  “棉花秸稈通過傳統方式還田後,由於粉碎長度不達標、木質化程度較高及冬季漫長且氣溫較低,導致腐解率低、物質轉化和利用效能低下,使得棉花秸稈肥料化利用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棉花病蟲害加重、出苗率差等問題,亟待加強技術研發和改進。”新疆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農村中心陳玉澤説。

  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應用研究所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團隊首席研究員楊新平介紹説,棉花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礦物質元素,經過微生物發酵等處理過程後,可以轉化為優質的有機肥料。團隊經過潛力鑽研多年,成功開發出秸稈就地粉碎腐熟還田技術,能顯著提高棉花秸稈的腐解效率70%以上,明顯加快棉花秸稈的肥料化進程,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蓄水保水能、改善土壤疏鬆度,提高棉花産量,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蘇曉峰研究員説,外源微生物的加入可均衡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秸稈腐熟、肥化的過程中可破除土傳病害蟲害原始病灶,有效抑制土傳病害及蟲害加重的發生。在推動相關專利成果轉化過程中,試點地區平均畝增産約10%,受到農技推廣人員及種植大戶的一致好評。

  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應用研究所副所長詹發強研究員説,新疆擁有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尤其是特殊環境下的微生物新種資源。接下來,研究所將持續加大成果轉化和應用力度,在大力推進此項成果落地基礎上,繼續優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完)

【糾錯】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