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天山南麓的新疆吐魯番年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素有“火洲”之稱。為減少引水過程中水分蒸發損失,吐魯番古代勞動人民用勤勞和智慧開鑿了地下坎兒井。天山雪水流淌在坎兒井,不斷滋潤着這片乾旱的土地,滋養着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

吐魯番坎兒井民俗園。
10月20日,“中國有約·相約新疆”2024年國際媒體採訪團來到吐魯番市坎兒井民俗園,了解素有“地下水長城”之稱的坎兒井,一起探尋吐魯番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民俗園內坎兒井展示。

採訪團一行在坎兒井展示模型前聽講解。

外籍博主在了解坎兒井的構造。

英國籍自媒體人Tobias Orlando Robert Symonds在品嘗坎兒井的水。
坎兒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是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遺産”。坎兒井被當地人稱為“母親河”,由豎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澇壩)組成,是荒漠地區利用地面坡度無動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特地下水利工程。據了解,新疆的坎兒井總長度曾達到5000多千米,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記者:許聃 關曉萌 林虹)

外籍媒體人進入坎兒井內參觀。

採訪團一行在坎兒井內觀看細節。

澳大利亞籍自媒體人Torr Jack William 和尼泊爾籍自媒體人Sophiya Manandhar 在記錄坎兒井的構造。

外籍博主在坎兒井內打卡。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