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師九〇團阿拉山口邊境警務站站史館裏,86歲的戍邊老兵張岱智為參觀者講邊防線上“風中執勤”的故事(攝於6月27日)。秦桂連 攝

四師六十二團老軍墾唐振喜在老槐樹下為游客講述兵團歷史故事(攝於6月26日)。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通訊員 劉彥龍 攝

一師十六團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推出“軍墾戰士的一天”體驗活動,游客體驗老一輩兵團人的生活(資料圖片)。王延順 攝

小朋友在十三師新星市博物館參觀(攝於5月18日) 。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駱新瑜 攝

四師七十四團戍邊展覽館旁,游客敲響聞喜鼓戰鼓,震耳欲聾的鼓聲響徹坡馬高原(攝於6月28日)。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通訊員 王濤 攝

六師五家渠市將軍紀念館內的人物群雕(攝於6月28日)。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
“看,這是兵團人幾十年前用過的坎土曼;看,這是兵團人曾經住過的地窩子……”7月1日,在一師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講解員正在為來自上海市的游客介紹文物。
70年前,軍墾戰士挺進戈壁荒灘,拉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屯墾戍邊序幕。從此,這片戈壁沸騰起來,挖河修渠、植樹造林、築路蓋房,塊塊條田相連,座座工廠拔地而起……如今,歷史雖已遠去,但壯歌仍留人間。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點滴,通過展館的一鋤一鎬、遺址的一磚一瓦,展現出穿越時空的力量,吸引着八方來客。
特殊的歷史使命造就了兵團獨特的軍墾文化,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兵團紅色旅游。“軍墾文化”“戍邊文化”“八千湘女上天山”“千里急行軍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近年來,一批帶有新疆和兵團特色的紅色旅游線路和産品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推動新疆和兵團紅色旅游快速發展。
紅色旅游的珍貴价值,不僅在於它是一種能夠放鬆身心的旅游方式,更在於它具有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獨特優勢,能帶給我們思考和精神滋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我們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通過多種途徑發出紅色強音,讓越來越多的游客感受到兵團這片“紅色熱土”的魅力。
用好紅色資源。兵團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旅游資源“富礦”。充分挖掘利用兵團紅色資源,是做強兵團紅色旅游産業的基礎工程。要抓住紅色文化這個核心,摸清“文化家底”,加大保護力度,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護體系。要深度挖掘紅色資源的文化內涵,將紅色旅游與各師市歷史文脈整合,展現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
打造特色産品。特色是文化旅游的制勝法寶,它代表着個性和稀缺性,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識別度、重游率。各師市要結合自身其他資源優勢,深化紅色旅游項目開發,培育新的有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品牌。要善於運用紅色文化理念打造紅色旅游特色産品,注重融教育性、觀光性、時代性、參與性於一體,不斷提高旅游産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要依託紅色資源和紅色故事,積極開發紅色書籍、紅色演藝、紅色研學、紅色文創等多元化的紅色旅游産品,提升産品品質,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
不斷創新升級。紅色旅游熱,創新是關鍵。要建立紅色旅游資源數據庫,運用動畫、AR、VR等新技術,實現革命文物物質形態與數字形態的融合融通,讓紅色旅游景區、景點的展陳模式從靜態、單一轉變為動態、沉浸式,讓紅色文物“活起來”、紅色記憶“熱起來”、紅色場館“潮起來”,激發紅色旅游發展活力,提升兵團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紅色教育的影響力。
紅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區、景點都是生動的紅色文化實景課堂。當下,全國紅色旅游熱度正在不斷攀升。只要我們搶抓機遇,深挖紅色文化價值,創新紅色旅游發展方式,必能讓兵團紅色旅游越來越紅火。(王海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