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風沙埋河道,欲哭無淚哀胡楊”曾經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黨的十八大以來,二師鐵門關市忠誠踐行“沙漠衛士”使命,扛生態旗、算效益賬、做特色文,昔日黃沙漫漫戈壁灘,成為今日處處鳥語花香,河水碧波蕩漾,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扛生態旗,逐綠前行繪新景
謀城先謀綠。近年來,鐵門關市先後編制《鐵門關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以“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為目標,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平。保留成片紅柳和胡楊林,保留大片鄉土名樹香梨樹,保護田間地頭防風林;利用邊角地、三角地、廢棄地等建設街頭綠地和口袋公園;利用道路、線廊、管廊建設隔離綠地和防護綠地。原生綠地保有量佔現有總綠地的13%。

建城先建綠。鐵門關市舉全師之力,大力造林擴綠,鐵門關市建成區人均綠地達29.4平方米,綠地率42.08%、綠化覆蓋率43.42%,較2013年分別提高22和24個百分點。建成28公里防護綠地、3個大型公園、2條藍綠複合型生態廊道和2處楔形綠地,基本形成“綠環”“綠廊”“綠楔”和“大型綠色斑塊”複合交織的城市綠地系統。城區小氣候明顯得到改善,PM2.5平均濃度下降35微克/立方米,降水量呈逐漸增多的趨勢。
治城先治綠。鐵門關市土地鹼性、沙性大,立地條件極差。當地聚焦“整治、保護、修復”,按適地適樹原則更換8條城市道路主要樹種,嚴格苗木造型修剪、培土固根、施肥除病標準;改造街頭綠地22處,增加休閒娛樂便民設施;加大居住區(單位)綠地“建管養”,拆除棚戶架、平整“自留地”,宜樹則樹、宜灌則灌,園林式居住區(單位)佔比達到64%。
算效益賬,精明增長利長遠
算細賬,堅持成本意識。二師鐵門關市城市管理局立足實際,繪製全國緯度相近,氣候相似地區苗木分佈圖和價格趨勢表,充分調研市場,與苗農和苗木合作社密切&&,實時掌握苗木動態,擇優選擇苗源地。直接從苗源地採購發貨,採購價格下降40%,運輸時間大幅縮短,苗木失水、土球散落現象減少,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8%,基本實現種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綠一片。
善研究,注重因地制宜。種樹是門技術,需要合理搭配、因地制宜,科學種植。二師鐵門關市園林綠化中心高級農藝師劉志友優化出不同立地條件的種植及植物配置方案,種植苗木品種由2013年的23種增加到130余種,運用微地形造園造綠造景,綠道、林蔭路蜿蜒起伏,別具情趣。將軍河風景帶、庫鐵大道和中央大街生態林等綠地高低錯落的綠地輪廓線和天際線已形成,視覺獨特,衝擊力強。
重落實,強調精細管理。鐵門關市按照《國家園林城市申報與評選管理辦法》細化目標,層層分解,逐條梳理,查漏補缺,精細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通過自治區園林城市現場驗收,居民對城市園林綠化滿意度達到97%。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引入有技術、有經驗、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護中,機械化程度、專業水準、服務質量大幅提高,市場化服務率100%,園林綠化管護單價較2013年下降35%。園林綠化工人隊伍穩定,業務熟練,持證上崗率100%。
做特色文,以人為本創精品
以“關”命題。鐵門關市因關聞名,借“關”造景。新鐵門關城樓擇中立於人民公園、將軍河畔,周圍大樹環繞、景山蒼翠、城水相依。《跨越》《馬蘭開花》等人文雕塑深刻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洋溢着中華傳統文化、軍墾文化、胡楊文化的氣息;景區文化活動豐富,集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於一體的文化氛圍濃郁,成為鐵門關市靚麗的名片和網紅打卡地。

以“水”點睛。2014年,鐵門關市將渠改建成為集灌溉防洪蓄水游樂景觀於一體的將軍河,統籌洪澇水、中水、生態水綜合利用,有效解決用水難題,成為西北乾旱缺水地區科學用水的標杆示範。充分利用灌溉渠、排鹼渠,保留城市肌理,建設雁鳴湖、南泥灣濕地、孔雀園等公園綠地,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

以“花”潤色。2018年,鐵門關市開始從綠量到綠景、單色向多彩的轉變,全力打造“轉角都是花”的美景。“我喜歡五月的小白杏,我愛逛七月的花海,我要等着去摘十月的山楂。”二師鐵門關市城市管理服務中心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鍾家興深深地熱愛着這片土地,延長了一年服務期。針對盆栽草花成本較高的問題,她與同伴一起摸索出草花直接播種技術,播種的草花長勢良好,開花早、花量多、花大色艷,且病蟲害少,管理成本極低,實現美化與效益的雙豐收。
展望未來,二師鐵門關市將不忘初心,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秉承軍墾先輩們“人進沙退”的雄心壯志,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發展和美麗家園建設。(黨佔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