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伊力特酒文化産業園(攝於4月23日)。張佳怡 攝

上世紀60年代,伊力特釀酒一廠職工在釀酒。 朱綠琴 提供

伊力特酒文化館內景(攝於5月19日)。張佳怡 攝
6月26日,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在烏魯木齊開幕。新疆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力特)亮相展會,代表新疆向世界遞上一張白酒的“英雄名片”。作為參展商之一,伊力特設立4個展位,借助展會平台,展現“新疆第一酒”的品質與品牌形象。
今年年初,伊力特以“伊力牌”入選第三批中華老字號名單,成為兵團首家“中華老字號”企業。時隔不久,“伊力牌”又入選“CCTV民族匠心品牌”,其最新形象廣告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讓“英雄本色 伊力特”響徹全國,也讓英雄的故事在兵團成立70周年之際再度續寫。
“鞏乃斯草原鞏乃斯河,孕育了絢麗的花朵,鞏乃斯草原鞏乃斯河,造就了我們的伊力特,濃濃的酒香濃濃的情,勤勞的雙手火熱的歌……”歌曲《萬世流芳伊力特》的旋律慷慨激昂,鏗鏘有力,訴説着伊力特的傳奇。
這首歌的誕生,本身也是社會大眾長期以來關注“新疆第一酒”的見證。1993年3月27日,當時的伊犁釀酒總廠(今伊力特)在《新疆日報》刊登了一則徵集廠徽、廠歌的啟事。到1995年,共徵集廠徽圖案77幅,徵集歌曲44首。5月,伊犁釀酒總廠黨委確定由流風作詞、陶然作曲的《萬世流芳伊力特》為企業廠歌。
“伊力”,這個承載着兵團兒女辛勤與智慧的品牌,它的故事被編織進了這首歌的每一個音符中,讓人沉醉。
一
伊力特白酒誕生於肖爾布拉克,在新疆幾乎家喻戶曉,號稱“新疆第一酒”。69年前,兵團的釀酒史在肖爾布拉克翻開嶄新的一頁。肖爾布拉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邊疆小鎮,有着深厚紅色文化底蘊,因一部同名電影而出名,更因為“紅軍團”和“伊力特”而被人們熟知。
“一杯伊力特,雙淚落君前。”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這充滿深情的題詞,仿佛把人們帶回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個春天:一群跟隨王震將軍進疆的軍墾戰士,將一顆顆寄予夢想的種子播撒在鞏乃斯草原。從此,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了拓荒者的足跡,有了愛情的宣言,有了孩子們的歡笑。
1952年,王震將軍親臨伊犁為大規模國營農場建設選址。王震來到肖爾布拉克,指着一望無邊的葦草灘説:“你們看,這裡一邊是新源,一邊是鞏留,依山傍水,一片茫茫大草原,多好啊!師部就安在這裡。”於是,地圖上出現兩條紅線、一個紅點。紅點是師部,紅線是卡普克河兩岸兩條各長十多公里的大幹渠。
部隊進駐肖爾布拉克,拉開了屯墾戍邊的序幕。時值隆冬,滴水成冰。十字鎬砍下去,凍土上只出現一個白點兒。戰士們用最原始的方法——燒草化凍土,一寸寸、一尺尺挖開凍土。
1953年1月13日,刮了8天的大風突然停了,太陽躲進厚厚的雲層,一股強寒流鋪天蓋地卷過來。樹枝上、野草上、人的眉毛鬍子上,都挂起白霜。戰士們穿着的棉衣棉褲,根本擋不住寒流的侵襲;薄薄的線手套,已經是千瘡百孔;握着十字鎬的手,開始是疼痛,接着是麻木,後來失去知覺。寒流像千萬把鋼錐在狠扎皮肉……
夜晚,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戰士們雄壯嘹亮的歌聲,在茫茫戈壁上傳遞出年輕人的嚮往;熱情奔放的舞蹈,舞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些駐守在肖爾布拉克的戰士後來成為農四師七十二團(今四師七十二團)職工。七十二團的光榮歷史可上溯到紅軍時期的紅六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軍五師十三團。
英雄的軍墾戰士也在此釀出了更多關於酒的故事。
“聽父親説,當時他帶着戰友到處打聽,得知伊寧市一個蘇聯人回國後留下一口1米多深、700多公斤重的大鍋,就趕緊帶着兩名戰士,趕着三匹馬駕的槽子車去接。200多公里的山路,他們足足走了三天三夜,把大鍋運到50平方米的工房裏。”伊力特釀酒工人程崗講述着當年父親程依富和戰友釀酒的故事。
1955年冬天,在滴水成冰的肖爾布拉克,軍墾戰士們利用簡陋的設備釀出了草原上的第一鍋美酒。
仿佛是一種默契,晨曦微露中,這些釀酒的功臣將盛滿燒酒的飯碗、茶缸高高舉過頭頂,然後緩緩灑向大地。
這是一種莊嚴的儀式,只為讓那些長眠在進疆路上的戰友,那些犧牲在鞏乃斯剿匪戰鬥中的同志,那些早早逝去的拓荒者,也讓奉獻出情和愛的大地,率先分享這第一鍋酒的喜悅。
二
自1955年第一鍋酒試製成功以來,伊力特由一個釀酒小作坊,逐漸發展為全國知名的上市公司。1962年,釀酒一廠建成;1982年,釀酒二廠建成;1991年,釀酒三廠竣工;1993年,釀酒四廠建成。與此同時,熱電廠、伊力特大酒店、印務公司、野生果開發公司、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成立。伊力特公司1999年改制上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21年,伊力特酒文化産業園在可克達拉這座充滿生命力的絲路綠城落成。
走進伊力特酒文化産業園,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酒香,目力所及,酒瓶、酒桶、酒海,酒歌、酒詩、酒賦,無一不散發着酒文化的魅力。
伊力特酒文化館內,有一面記載珍貴史料的文化墻,程依富、李合金、賴榮華、劉釗、孫德芝、王克劍、王國昌、趙德元……釀造第一鍋酒的軍墾戰士的影像在這裡栩栩如生。英雄的精神和性格從未改變,這種性格融入他們的生産生活,融入他們的血液,傳之後代。
今年是程崗在伊力特工作的第42年,即將退休的他為圓滿完成替父親守護伊力特的使命而自豪:“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承載着我的記憶,成為一名釀酒工人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光榮的事。”
劉釗的孫子劉鑫接過祖輩和父輩的薪火,用青春讓“新疆第一名酒”的濃香持續瀰漫。如今,他已成為釀酒技術骨幹,負責新型技藝生産線的技術維護工作。
這是一種怎樣的機緣?英雄扎根荒原,在艱苦創業中為英雄釀造美酒。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緊緊相隨,傳承精神,賡續血脈,構成一種獨屬於英雄伊力特的生命底色。
這生命底色被伊力特珍而重之,凡在企業工作過的員工,都能在酒文化館員工照片墻上找到自己的影像。
數千張照片展現了每一個員工的個性與樣貌,這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都是伊力特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與書寫者,更是兵團精神的踐行者和發揚者。他們無聲無息,卻傾注滿腔心血,共同澆灌這棵英雄之樹。
這是一鍋滿載血性與希冀的酒,是一鍋積澱着兵團不屈不撓精神的酒,是一鍋彰顯英雄氣魄的酒,註定在歲月流轉中留下深情的回望與充滿哲思的探詢。
三
“濃濃的酒香濃濃的情,勤勞的雙手火熱的歌……”
深情的吟唱中,伊力特釀酒一廠員工孫春梅陷入回憶:“小時候,我牽着姐姐的衣角去給工房燒酒的父親送飯。父親是酒廠的第一代工人,簡陋的工房裏沒有一樣機械化的工具,父親和同事們光着腳,揮舞着大木锨,穿梭在熱騰騰的酒糟間,隨着一聲‘拉鍋了’的叫喊聲,工房內頓時蒸汽瀰漫,父親和同事們忙碌的身影時隱時現,拉鍋、翻場、打漿、下窖……每一道工序都認認真真,抓、看、聞……看似簡單的動作,仔仔細細做了很多遍。”
孫春梅的回憶中,有純糧釀造的繁複,有艱辛勞作的見證,更有對傳統工藝的膜拜。當時物資極度匱乏,戰士們要自己動手搭建廠房;要盡可能利用身邊的簡單工具製作釀酒設備;要人工挖掘釀酒的窖池。他們充分發揮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不怕吃苦的傳統美德和英雄部隊的頑強拼搏精神,實現了釀酒廠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
面對起步時粗糙的工藝、簡陋的設備、落後的技術,軍墾前輩們話語鏗鏘:“一樣要燒出自己的好酒,作為兵團人,釀酒就要釀好酒,不能在白酒上毀了咱三五九旅的名聲,毀了咱肖爾布拉克人的聲譽。”
品牌意識在前輩們的心頭扎根,也深深扎根在了伊力特人的靈魂裏、血脈中。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堅持對經典的守望,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它意味着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的珍視。
中華老字號也要有煥新能力,如今,軍墾三代登上舞&,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創造着新時代的醇香。技術中心年輕的酒體設計師陳韜,是國家三級品酒師、自治區省級評委、國家初級調酒師,他設計的果酒“伊生·伊世”近期將投放市場,以填補面對年輕消費群體産品的空白。
歷經近七十載光陰演繹的傳奇故事,伊力特衍生出一個面向世界的宏大戰略思維:在“尋舊”與“求新”中淬煉一杯新時代的“英雄酒”。
四
軍墾前輩創偉業,英雄後代亮品牌。腳踏實地、敬業奉獻、默默無聞的伊力特人,從父輩手中接過旗幟,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
這裡面有新中國屯墾戍邊一百位感動兵團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羅建忠,有全國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卓越領導者、中國白酒大師劉新宇,有兵團英才、兵團維穩戍邊勞動獎章獲得者海超,他們都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人才。當然,還有刻苦攻關、自主設計開發伊力特包裝産品應用軟體的劉雪劍,實施十多項技術革新的兵團十大傑出青年、自治區勞動模範袁斌,7個人7年來創造産值相當於一個中型企業效益的“全國工人先鋒號”釀酒二廠釀酒十六班,他們是創造伊力特新輝煌的中流砥柱,是締造伊力特品牌文化的幕後英雄。
有一種精神,穿越歷史的雲煙,歷久彌新;有一種沉澱,歷經時代的風雨,更見醇厚;有一種傳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品質是産品的生命,文化是品牌的內涵。在近70年的奮鬥歷程中,伊力特在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繼承和發揚了兵團文化,推出了“英雄文化”這一品牌文化概念。優良的品質、獨特的文化,促使伊力特從新疆名酒躋身中國名酒行列,也讓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兵團。
“春天來到肖爾布拉克,譜寫了多少美麗傳説。千年的荒原變良田,軍墾的後代創造好生活。千錘百煉的伊力特,像一匹天馬跨銀河……”輕快激昂的旋律再次響起,伊力特的故事還在繼續……(朱萍 張佳怡 涂江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