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汗水驅動”到“智能驅動”
兵團農業機械化,何以領跑全國?
開欄語
原始簡陋的地窩子變成了高聳挺立的城市高樓,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現代化良田,手拉肩扛的人工勞作變成了科技高效的智能生産……兵團成立70年來,兵團黨委帶領廣大幹部職工群眾“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從一窮二白到處處綠洲,從“二次創業”到再造輝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輝煌成就,令人驕傲;光榮使命,催人奮進。為深刻反映70年來兵團經濟社會發展的光輝歷程、偉大實踐和寶貴經驗,展示兵團人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凝聚起新時代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的磅礡力量,本報即日起開設“慶祝兵團成立70周年——兵團驕傲”欄目,敬請關注。
7月的北疆,陽光熱烈,農田綠油油。八師石河子總場農晟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森林帶着社員們維護保養農機,為一個月後的收穫季做好準備。
“幾十年間,變化翻天覆地。”許森林感慨,從父輩手拿坎土曼開荒造田,到如今合作社擁有38&採棉機、4&番茄采收機,機車馳騁田野,奏響豐收樂章。
從坎土曼到智慧農機,從“汗水驅動”到“智能驅動”,如今,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居全國領先水平,成為兵團人的驕傲。
1954年10月,兵團成立,拉開新中國屯墾戍邊的恢宏大幕,兵團人開啟了一手拿槍維穩戍邊、一手拿鎬建設邊疆的光輝歷程。
“開荒初期,條件非常艱苦,沒有耕畜,就靠人拉犁,一把坎土曼是每個軍墾戰士的‘標配’。”許森林的父親告訴他,那時因為缺少種子,每人每天節約口糧100克,有的人幹活時餓得頭暈眼花,就扶着坎土曼把站一會兒。
戈壁灘上砂石多,坎土曼掄下去,只能鑿出一個白點,很多人的手掌虎口被震得裂開了口,鮮血直流。人拉犁也不輕鬆,大家咬緊牙關,使出全身力量,弓着身子往前走,半天只能開出一小片荒地。
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坎土曼是最好的開荒工具,能挖渠、築埂、松土、鋤草,還能當飯盤盛菜、燒熱後烙餅,深受軍墾戰士的喜愛。
為了提高生産效率,兵團想方設法引進一批拖拉機。1955年8月,金茂芳被分配到農八師機耕農場(現石河子總場),成為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
“拖拉機要‘喝’好水,我每次都把水燒開放涼,給它加涼開水。”金茂芳對這&拖拉機視若珍寶。“組織上把這麼貴重的機器交給我,我一定要好好幹!”金茂芳説。她創下駕駛拖拉機一天播種120畝地、7年時間完成20年任務的紀錄。
從揮舞坎土曼、人拉犁到駕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隨着兵團不斷加大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的引進、研發、更新力度,沉睡千古的戈壁荒灘被喚醒,軍墾戰士大力興修水利、治沙治鹼、植樹造林,建成了一片片田連阡陌、渠係縱橫、林帶成網的綠洲,為兵團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兵團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農業始終是重要的基礎支撐,農業機械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抓住國家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契機,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農機有效供給,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
2021年,農機手馬勇清將自己購買的進口採棉機置換為國産採棉機,他在六師五家渠市的訂單供不應求。
“當時的進口採棉機不能進行棉花打包,而且更換部件既麻煩價格又高。”馬勇清説,用兵團造採棉機采收棉花,採凈率達94%以上,與進口採棉機持平。2023年,很多職工找到馬勇清,直言:“我要國産採棉機采收棉花。”
馬勇清很自豪,生産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農業機械,兵團造採棉機技術水平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近年來,兵團大力推動農業機械裝備更新換代,加快高端農業機械智能製造步伐,智能農機“家族”不斷擴大,高端採棉機、應用衛星遙感技術的播種機、植保無人機等現代農業機械盡顯“科技范兒”。
在中國,要問農業機械“哪家強”,兵團必定能佔據一席之地。建設全國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兵團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機械化大農業生産體系,農業機械化水平穩居全國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