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游客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兵團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新中國屯墾戍邊革命歷史為主要研究及陳列內容的博物館,成為各族群眾了解兵團,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兵團精神的重要窗口。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秀 攝
春和景明,萬物生長。
挖掘紅色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這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展示着軍墾戰士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發建設邊疆的風雨歷程。”近日,塔裏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思政課教師王小雲將課堂搬到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紅色場館聽故事、工作室內學英模,自2021年開始,王小雲嘗試把思政課搬出固有“課堂”,結合一師阿拉爾市紅色資源,將黨史、校史融入實踐調研、現場體驗等活動中,讓枯燥的課堂“活”起來、“動”起來。
在塔裏木大學,思政課教師打破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界限,把紅色場館當思政“教室”、把革命故事當思政“教材”,增強思政課的趣味性、親和力。
“把一個個故事融入思政課,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王小雲説。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為了引導各族職工群眾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兵團深入挖掘利用各類資源,切實增進各族職工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兵團積極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把博物館、紀念館、紀念碑、邊境哨所等紅色資源打造成黨員幹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家園和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教育陣地,努力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同時,兵團大力推進紅色文化與特色旅游等精準對接,打造具有兵團特色的文化産業,不斷增強文化産業的活力和吸引力。目前,兵團擁有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室)81座,較好地滿足了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裏,一件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有着296塊補丁的棉大衣,向參觀者無聲訴説着兵團人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
一張張照片、一個個場景、一件件實物,生動再現了兵團聽黨號令、白手起家,戰天鬥地、艱苦奮鬥,在亙古荒原上書寫人間奇蹟的偉大壯舉,真切反映了一代代兵團人踐行誓言的情懷和擔當。
讓文物史料成為最鮮活的“教材”,讓英烈模範成為“教師”,兵團積極組織引導幹部職工群眾就近就便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充分感受兵團的偉大歷程和光輝成就,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0年來,為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兵團持續做好文物登記、排查、梳理及存檔工作,初步建立了文物資源數據庫,做到家底清、現狀明。目前,兵團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3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2037件(套)。
加強陣地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4月22日,十二師“4·23”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三坪農場農家書屋舉行。溫暖舒適的環境,擺放錯落有致的書籍,處處瀰漫着一股濃郁的書香味。如今,農家書屋成為職工群眾日常“充電”的好去處。
“每逢周末,我都會來這裡看書學習,這裡環境既安靜又舒適。”三坪農場居民王小英説,“讀書是心靈的旅行,能讓人在文字中感悟人生,汲取智慧。”
把圖書館、文化館、農家書屋建在基層,是兵團着力打造家門口“文化圈”的一項重要舉措。讓“小書屋”成為文化“大糧倉”,兵團2000余個農家書屋,每個書屋平均圖書擁有量超過1100冊,閱讀分享、道德講堂、知識講座、技能培訓、親子閱讀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全民閱讀活動讓書香滿溢兵團。
10年來,兵團農家書屋發展成為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基層陣地,承載着建設“書香兵團”的重要職責,為滿足連隊(社區)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思想素質和農業技術水平,豐富業餘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職工群眾學習知識的“加油站”、掌握技術的“充電寶”、創業致富的“孵化器”。
回應職工群眾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兵團還着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重點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將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團場、連隊和社區,初步構建起師市、團場、連隊(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10年來,兵團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深入推進,一批文化惠民重點工程相繼建成。截至目前,兵團擁有圖書館10座、美術館4座、團場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90個、連隊文化活動室1916個。
圖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城市書房、農家書屋……春日暖陽裏,各師市文化陣地成為職工群眾開展活動的好去處。各級文化陣地以職工群眾文化需求為切入點,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着力盤活用好優質資源,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文化惠民、便民服務等一系列文明實踐活動,讓職工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
繁榮文藝創作,豐富文化産品供給
4月22日,兵團歌舞劇團新創話劇《為了大地的豐收》在兵團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大廈劇場進行聯排,兵團歌舞劇團黨委書記、團長蔣玫介紹説,兵團成立70年來,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層,為農業豐産豐收默默奉獻,用科學技術造福職工群眾。話劇主創團隊在采風過程中,被他們的故事深深感動。
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最重要的是創作生産優秀作品。近年來,兵團廣大文藝工作者牢固樹立精品意識,用心用情創作了一批正確反映新疆和兵團歷史、具有中華文化底蘊、融合現代文明、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第十屆兵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齣戲劇、音樂、影視、文學等五大項目21部獲獎作品;第十二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小荷之星”金獎作品《托雲牧場的琴聲》,講述了一群孩子用庫姆孜琴傳遞心中的歌聲,愛黨愛國愛兵團的故事;音樂劇《活界碑》以“七一勳章”獲得者魏德友為原型,講述了以魏德友為代表的兵團人為國戍邊的感人故事;雜技劇《孟母三遷》通過精彩的雜技技藝,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精品力作講述着中國故事、兵團故事,凝聚起共同團結奮鬥、建設美麗兵團的精氣神。
文藝精品的創作離不開真實生活的滋養。兵團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開展主題創作采風及“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送文化下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在基層職工群眾真實的生活中找尋創作亮點,推出了《天山》《老兵故事》《在綠色原野上》《西域漢關》《戈壁母親》《解憂公主》等一批舞&精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紮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兵團題材長篇紀實文學《西長城——新疆兵團一甲子》、短篇小説《山前該有一棵樹》榮獲魯迅文學獎,軍墾套彩烙畫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10年來,兵團持續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向基層延伸覆蓋,把文藝精品送到田間地頭、送到兵地各族職工群眾身邊。兵團各級各類文藝團體堅持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等活動,每年舉辦各類演出近500場次。兵團團場及地方鄉鎮的文化惠民活動讓各族職工群眾共享文化成果,豐富和活躍了文化生活,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新時代新征程上,兵團將加快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偉大實踐中展現更強擔當、實現更大作為。(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