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分佈在天山南北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團場,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基礎設施四通八達、大型農業收割機搶收小麥、南疆果園裏果實纍纍,今天的兵團處處昂揚着高質量發展的勃勃生機。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這首描寫兵團軍墾戰士拓荒場景的詩,把思緒帶回那個激情似火的年代。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從祖國各地趕赴新疆,在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上建設綠洲家園。
如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一座座現代化新城綠意盎然,創造了“塞外勝江南”的人間奇蹟。在新征程上,兵團各師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兵團,在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奮勇前行。

兵團第十四師二二四團供水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在焊接鋼筋。李曉麗攝/光明圖片
打通基礎設施瓶頸
從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向南行進,前往第十四師昆玉市,需沿着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走上600多公里。縱貫沙漠的圖昆公路建成後,這段路程可縮短至276公里,南疆兵團各師市間的交通將更為便捷。
翻越連綿沙丘,兵團第十四師承建路段入口處,腳下寬闊平坦的公路仿佛一條長飄帶直抵天邊。夕陽余暉中,幾名施工隊員正在為公路通車做著細緻檢查。
“圖昆公路是新疆第四條,也是兵團第一條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公路,是兵團‘十四五’交通運輸規劃中重要的墾區幹線通道。今年10月通車後,可極大縮短第三師和第十四師間的距離,方便交通物流。沿途遍佈沙漠景觀,可極大地帶動生態旅游業。未來,師市將開發沙漠營地、沙漠越野等特種旅游項目服務文旅融合發展。”兵團第十四師交通局副局長劉志強向記者介紹。
路修好了,人氣自然也就旺了。第十四師昆玉市得名自《山海經》中的“昆岡出美玉”,崑崙山是它最亮眼的名片。鮮為人知的是,崑崙山的群山之間,還環繞着一個國家4A級景區——位於一牧場的崑崙山大峽谷景區。
越野車沿盤山公路疾馳,一側是懸崖峭壁,另一側是起伏的高山草場。在雪山腳下的一排木屋旁,記者見到一牧場一連黨支部書記汪固良,他正在向當地牧家樂老闆詢問游客接待能力等問題。

兵團一師十團種植的香梨。馬萬寶、黃蓓攝/光明圖片
“這裡介於塔裏木盆地和崑崙山之間,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依託完整的崑崙山垂直自然景觀帶,游客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欣賞到大漠孤煙的荒涼和‘萬山之祖’的瑰麗。”汪固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5月底到10月初是旅游旺季,一天能來一千多人次。連隊職工在景區提供燒烤、騎馬等休閒服務,每戶能增收3萬元。現在游客80%來自和田地區,未來,隨着公路、直升機場和農家樂、民宿等設施和業態逐步完善,收入還會進一步提升!”
第二師鐵門關市是天山南麓和崑崙山北坡交匯的交通要衝,是古絲綢之路中段的必經之地。今年,鐵門關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將建成鐵門關市火車站、第二師三十八團—塔中沙漠公路、G3012—二十八團—庫爾勒機場公路等項目。
在鐵門關市火車站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內部結構施工。“交通是制約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打造高質量的‘公鐵航’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網,是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交通運輸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文明告訴記者,鐵門關火車站很快將達到竣工驗收條件。正式投運後,可容納2000餘人候車,每小時周轉旅客600人次,成為南疆環線和南北疆通道上的重要交通節點,推動兵地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一體化大循環發展。
重大項目為兵團師市各團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22年,兵團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阿克蘇至阿拉爾鐵路建成通車、阿拉爾塔裏木機場建成運行、圖木舒克唐王城機場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等一系列工程項目為推進兵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綠化景觀。資料圖片
澆灌産業繁榮之花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高質量特色産業則是富裕一方群眾的“良方”。近年來,兵團大力建設特色優勢産業集群,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技術、土地、市場共同澆灌出産業繁榮之花。
盛夏時節,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千畝戈壁設施香菇産業園迎來新一茬採菇高峰。“香菇生長期一般為25天,目前均價達7.6元每公斤。”産業園主管朱振江説,産業園已形成完整産業體系,實現全産業鏈發展。目前建成了佔地5畝的單棚50座、佔地0.8畝的單棚126座、佔地5畝的冷棚8座,年種植香菇兩茬400萬棒,收入超5000萬元。
與室外的幹熱不同,香菇溫室大棚裏分外濕潤涼爽。一排排整齊列隊的架子上,圓潤厚實的香菇朵朵綻放,採菇班組負責人吾斯曼·阿卜杜熱衣木帶領幾名職工,小心翼翼地從菌棒上摘下菇花放入籃中。
“別小看這些香菇,在市場上緊俏得很!特別是這些一級菇,香氣濃郁、鮮嫩可口,已經被烏魯木齊乃至河南、陜西的客商預訂了。”吾斯曼·阿卜杜熱衣木介紹,産業園帶動周邊連隊300餘人就業,人均增收達2.1萬元。
“各地種植蘑菇的不在少數,為何你們能夠異軍突起呢?”記者問。
“我們租用的是沙漠戈壁未利用地;用周邊收來的廢棄修剪枝條做菌棒,産完香菇後再粉碎成有機肥還田……”朱振江對“小香菇”如何變成“大産業”有着不少見解。
林果業是新疆極具特色的優勢産業。目前,兵團特色林果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年産幹鮮果品超400萬噸,形成了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産業鏈。隨着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兵團各師市的棗、香梨、蘋果等一系列農産品愈發搶手,成為兵團職工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走進五十團二連設施冬棗園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撲面而來,一簇簇小如谷粒的青色棗花,悄然在綠葉間綻放。
“冬棗是五十團的特色林果産業。過去我們的冬棗沒有知名度、收益差,得益於師市深入實施品牌戰略,2016年註冊了‘綠糖心’品牌並取得有機食品認證,而後更是獲得了圖木舒克冬棗地理標識認證,名氣越來越大,品牌價值達1億元。”五十團綠糖心冬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勇説,冬棗是時令産品,供求關係受季節、物流影響很大。目前五十團共有冬棗種植面積4223畝,總産量超過3700噸,只有發展出一條完整的産業鏈、增加附加值,才能在同類産品中脫穎而出。
面對市場考驗,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經營,建立了7座冬棗加工廠,生産凍幹冬棗、無核冬棗、棗夾核桃等高附加值産品,不僅讓地裏産出的鮮果一銷而空,更是帶動了附近團場和周邊巴楚縣等地的冬棗産業共同發展。
晚風習習吹來,小小冬棗花開放得靜謐而熱烈。“接下來,合作社還計劃在圖木舒克市區域內建成標準化冬棗園三萬畝,爭取實現産值1.5億元。”田壟間,劉勇面帶微笑對記者説。
築牢綠色家園底色
行駛在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三十一團英庫勒鎮,滿目綠意蔥蘢,一陣夾雜着林木清香的風吹進車窗。身處其間,很難想象這裡竟南靠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臨庫姆塔格沙漠,曾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沙塵暴起源地之一,生態環境極其惡劣嚴峻。
“目之所及的綠色,以前都是沙漠。兩大沙漠最窄處不足三公里,‘無風三尺沙、風來沙飛揚’是最真實的寫照。”齊人高的梭梭樹邊,三十一團農發中心工作人員宋財富向記者講起了歷史。他説,團場始建於1958年,來自山東、湖南、河北等地的人們懷着“屯墾戍邊”壯志匯聚此地,喝澇壩水、吃窩窩頭、住地窩子,披星戴月開始了建設歷程。
20世紀90年代,隨着塔裏木河持續斷流、兩大沙漠逼近合攏,三十一團以建設生態之團為定位,用三十年時間建起了生態林、防風林、道路林、田間林、營區林五大生態林屏障,全團林地面積37萬畝,有效阻遏了沙漠進逼,讓沙漠荒灘成為盛産棉花、香梨、紅棗、鹿茸的“聚寶盆”。
宋財富也是參與建設維護這道生態屏障的護林員之一。“看著沙漠變綠,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可不能讓子孫後代再吃風沙的苦。”回憶起2019年補栽樹苗的過程,這名身材壯碩的退伍老兵仍記憶猶新:每天要在沙漠裏走三萬多步路,檢查管道、安裝滴頭,半夜常常因為白天勞累導致腿抽筋疼醒過來。“‘英庫勒’意為‘有水草的地方’,而今這裡名副其實!”
綠色就是家園、環境就是民生,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持,牢牢扎根於每一個兵團人的心中。
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緣,縱橫着一片三十多公里的綠洲,這就是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一團。“60多年前,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沙漠腹地,年頭到年尾,天天都有風。幾米外什麼都看不清,簡易房吹翻了修補、修補了再吹翻。”70多歲的上海支邊青年韓兆金老人細數初進疆的場景,引得人們唏噓不已。
60多年的接力治沙,改變了這裡的面貌。而今,十一團擁有23.5萬畝防護林,用雙手種出來的綠洲向沙漠裏延伸了整整20公里。不僅如此,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種植大蕓、甘草、枸杞,養殖駱駝、羊、鴿子,職工群眾在植綠護綠的同時走上了致富之路。放眼團場各街道,四處點綴着朵朵殷紅的花朵;林間草場上,不乏野兔、鸛鳥悠閒覓食……
據統計,截至目前,兵團各師市森林覆蓋率達19.1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2.6%,濕地面積穩定在398.28萬畝,80%以上的團場實現了林網化。昔日的戈壁荒漠不斷被綠蔭覆蓋,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尚傑 趙明昊 王藝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