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兵團·新時代新征程丨和美城鄉 人文宜居-新華網
2024 07/17 16:05:30
來源:兵團日報

繁榮兵團·新時代新征程丨和美城鄉 人文宜居

字體:

和美城鄉 人文宜居

——兵團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觀察

  初夏時節,記者行走在兵團管理的各城市,目之所及,條條道路縱橫交錯,幢幢高樓鱗次櫛比,街頭巷尾乾淨整潔,處處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

圖為航拍的一師阿拉爾市一隅(攝於5月11日)。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石繼良 攝

  城市功能持續完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智慧城市加速建設,幸福指數節節攀升……近年來,兵團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等領域持續發力,一座座綠色、生態、和諧、美麗、宜居的現代化城市正悄然崛起。

 以“智”惠民,讓城市更溫暖

  城市更新,事關民生福祉、關乎城市未來。

  曾經的老舊小區“逆生長”,實現環境美、居民樂;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職工群眾日常生活……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展現着兵團城市更新行動的成果,記錄着兵團城市向魅力宜居家園蝶變的足跡。

  城市更新,如何連接民心?

  “小區外墻粉刷一新,出門就是花園和綠地,住着便利舒適。”説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帶來的變化,五家渠市居民郇相萍讚不絕口。

  郇相萍居住的五家渠市憶景園小區,存在地下管網老舊、小區空間狹窄等問題,給生活帶來很多困擾。六師五家渠市將青湖路街道天山南路社區下轄的憶景園小區、新港小區等多個小區合併,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質。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既是老百姓家門口的“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大事”。兵團堅持高標準規劃、整體性布局、通盤式推進,職工群眾實現了從“住有所居”到“宜居優居”的轉變。2021年至2023年,兵團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53個,惠及居民11.7萬戶。

  隨着兵團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城市人口和功能不斷增加、規模日益擴大,城市建設管理從“粗放式發展”邁入“精細化管理”時代。

  社區居民“刷臉”回家、“大數據”監管安防情況、快遞預約到家……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兵團管理的各城市打造有助於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數字生活。

  四師可克達拉市推出政務服務、便民服務、交通出行等5大類40余項“掌上辦”事項;八師石河子市搭建市域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平台,對接師市各部門、團場、街道(鎮)共計76個聯動部門,實現平台互聯互通、數據同步共享、業務協同辦理;一師阿拉爾市依託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實現人防、物防、技防聯動,形成橫向部門廣泛聯動、縱向層級快速響應、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近年來,兵團管理的各城市依託5G移動通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斷為城市現代化治理賦能,讓城市更“智慧”。

六師五家渠市政務服務大廳內,一位居民在自助服務終端上辦理業務(資料圖片)。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珺 攝

  線上服務平台智慧便民,線下辦事大廳也要智慧快捷。

  近年來,兵團持續加強各級政務服務大廳建設,全面推進兵團、師市、團場、連隊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兵、師、團三級平台站點全覆蓋,兵團本級及各師市政務服務中心和大部分團鎮便民服務中心建成投用。

  不僅如此,在兵團,智慧養老、智慧安防、智慧家政等個性化服務加快進入社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加緊建設,一座座城市正變得更“智慧”,不斷滿足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推動城市更新,提升功能品質

  連日來,G3036阿克蘇至阿拉爾高速公路項目現場,數十台工程機械轟鳴作響,數百名工人忙碌作業,加快推進項目建設;今年“五一”假期,鐵門關火車站迎來建成通車後的首次客運高峰;阿拉爾塔裏木機場再增2條疆內新航線……隨着空、地、鐵路交通項目的持續實施,位於祖國西陲的兵團,已基本建成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綜合交通網。

  交通影響着城市發展速度和居民生活幸福指數。過去一年,兵團共實施56個重點公路項目,建成通車里程1068.7公里;全力推動阿拉爾新鑫鐵路專用線等9條鐵路建設;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里程1001公里。

一輛列車駛入鐵門關火車站(攝於4月11日)。當日,鐵門關火車站正式開通運營,預計旅客年發送量可達26萬人次。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洋 攝

  在天山南北,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速建設,兵團密織路網,推進交通快速發展,增強對外輻射能力,助力城市擴容提質。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匯聚了人氣,打通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脈絡。

  5月25日,位於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疆臻泰紡織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台台機器高速運轉。該公司已形成集綜合性染紗、織襪於一體的全産業鏈,産品暢銷全國各地。

  以産興城,以業聚人。近年來,一師阿拉爾市憑藉特色鮮明的産業定位和疊加的優惠政策,先後引進潔麗雅新越絲路有限公司、新疆新聚豐特種紗業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紡織服裝産業已成為實現優勢資源轉換的主導産業、廣泛吸納就業的民生産業。

  産城融合,讓城市經濟脫胎換骨。四師可克達拉市優化升級傳統産業,白酒、金屬硅等産量快速增長;培育發展新興産業效果顯著,引進新疆三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電子半導體企業,形成産業聚集效應,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農副産品精深加工生産線、新疆遠宏羊毛衫織造有限公司的羊毛衫織造生産線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或建成投産,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産業興城,是增強城市集聚能力、輻射能力、帶動能力的重要路徑。在兵團,隨着一個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優質産業項目落地,推動城市在高質量發展大道上蹄疾步穩。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田園式家園

  城市的發展,引領、輻射和帶動着團場發展。

  5月20日,晨曦微露,在八師一四三團九連的萬畝桃園裏,一顆顆蟠桃“藏”在綠葉下,果農們穿梭在桃林間,搶抓好時節,做好修剪、病蟲害防治、水肥管理等工作。

  一四三團素有“中國蟠桃之鄉”的美稱,近年來,該團大力發展蟠桃産業,打造林果銷售一條街,京東、順豐等物流企業紛紛進駐蟠桃園,實現採摘、發貨“一站式”對接,助力職工群眾增收。

  同時,依託産業優勢,該團着力打造旅游勝地、生態福地、宜居寶地。如今,漫步在一四三團花園鎮,良田沃野生機勃勃,商貿物流風生水起,全域旅游人氣旺盛。

  職工群眾文化活動更豐富了,公共服務更便利了,人居環境更舒適了。“我愛這個田園般的美麗家園,在這裡生活舒心又幸福。”家住一四三團10小區的老人馬桂英説。

  兵團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引導各團場把産業發展、鄉村旅游、生態建設等結合起來,強勢推進生態與農業融合發展,各團場逐步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居民增收的新路子。

5月27日,二師二十二團三連職工在林帶收割苜蓿。近年來,該團依託8300余畝防護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形成林草、林果、林菜等多種林下經濟模式,目前林下間作面積達5074畝,促進了職工群眾多元增收。焦棟棟 焦桂雲 攝

  十四師二二五團與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寶雞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合作,規劃建設3萬畝矮砧密植蘋果種植基地,引進蘋果種植加工企業,帶動近萬人增收。

  “去年,我們還引進了林果優選加工廠,進一步延伸特色林果産業鏈條。”二二五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趙升明介紹,團場將持續推進冷鏈物流、果品精深加工、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蘋果全産業鏈。

  兵團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等領域不斷發力,優化城鎮布局,加快補齊短板,增強團場連隊綜合承載能力,努力打造城鄉和諧的田園式家園。2023年,兵團連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達到30565元,比上年增長7.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如今的兵團,城市設施完善,交通路網通暢,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宜業宜水平不斷提高。(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雪嬌 實習記者 紀曉貞)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