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植棉禁區到棉花産量佔全國三分之一
全國重要的商品棉生産基地,兵團是怎樣建成的?
7月,兵團廣袤的棉田裏蕩起層層“碧浪”。八師一三六團九連職工馮延奎來到自家棉田,察看棉花長勢。
“精量播種、膜下滴灌,這70畝地裏採用了許多先進農業技術,棉花出苗率超過90%,今年又是個豐收年。”馮延奎説。
目前,八師石河子市100%實現棉花播種機械無人駕駛和自動化,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5%,棉花機採率達100%,率先在兵團建成棉花全程機械化示範區。
時光回到74年前,還是在這片土地上,戰士們種下的棉種破土而出,棉苗迎風生長,大家奔走相告,棉花試種成功了。
1950年春,部隊進入準噶爾盆地瑪納斯墾區後,在小拐荒原種出了棉花,在“植棉禁區”創造了奇蹟。
那年秋天,小拐墾區試種的4畝多棉花,平均畝産籽棉288公斤,為新疆大面積推廣種植棉花積累了經驗。“1953年,小拐墾區試種的棉花平均畝産籽棉380公斤,創下了當時高産紀錄。”提起團場種植棉花的歷史,植棉能手馮延奎如數家珍。
從昔日探路試種到如今先進農業生産技術賦能,幾十年來,兵團棉花産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隨着精量播種、節水滴灌、水肥一體化、機械化採摘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兵團棉花産量和品質不斷提升,兵團以佔全國四分之一的棉花種植面積,生産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棉花,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棉生産基地。
2023年,馮延奎種植的棉花平均畝産籽棉605公斤,創連隊植棉高産紀錄。“去年,我栽種的是中棉113優質高産棉花品種,棉花品質好,銷路暢,收入可觀。”馮延奎説。
如今,兵團棉花及相關産業步入全面發展的軌道,一朵小小的棉花,被兵團人打造成優勢大産業。
中國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團。2023年,新疆棉花産量511.2萬噸,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兵團棉花六項指標均高於自治區和全國同期水平,其中4項質量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兵團棉花的底氣,來自先進的科技支持,其中,優質棉種的研發功不可沒。
“60多年來,兵團棉花栽培技術實現了從‘矮、密、早’到水肥一體化,再到全程機械化的三次轉變,棉種的更新迭代也在不斷適應栽培技術的發展。”新疆農墾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余渝介紹説。
兵團棉花皮棉平均畝産從20世紀80年代的38.6公斤提高到如今的168.8公斤,得益於生産技術的迭代更新,也得益於種子的升級換代。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多年來,新疆農墾科學院培育了以“新陸早33號”“新陸早45號”為代表的適宜機採的“矮密早”系列品種,創新發展植棉全程水肥調控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栽培新農藝,不斷優化棉花生育期管理模式。一個個優質棉種從兵團走向全國。
放眼兵團,從育種、栽培到采收,棉花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滲透了科技的力量。一項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成功引領兵團棉花産業由傳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
近年,兵團深入實施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管理水平、優化生産結構等方面同步發力,全力鞏固兵團棉花的質量優勢和品牌聲譽,打造出全國優質棉生産基地新樣本。
隨着棉花“磁場”效應不斷凸顯,吸引了一批批大型紡織企業落戶兵團。目前,一師阿拉爾市、三師圖木舒克市、七師胡楊河市、八師石河子市等師市棉紡織産業集群效應凸顯,棉花已成為兵團的優勢産業和響亮的名片。(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雪嬌 實習記者 紀曉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