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羅布泊護“鉀”-新華網
2024 02/06 14:22:45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在羅布泊護“鉀”

字體:

  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4日電(記者郝玉、張嘯誠)日落時刻,茫茫沙丘抱著幹涸的湖盆入睡,幹冷的北風吹起,荒涼蕭瑟中透著寂靜之美。當車輛行至塔裏木盆地東北部、新疆若羌縣境內時,我們慢慢靠近了曾經煙波浩渺、哺育過樓蘭古國的羅布泊地區。

  車輛轉入便道,伴著石子路的顛簸,我們抵達哈羅鐵路的終點——羅中站。春節臨近,留守羅布泊的鐵路人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工作:為鉀肥運輸主通道上的列車測量“體溫”。

1月6日,烏魯木齊西車輛段哈密動態檢測車間哈羅班組在夜色中結束工作,返回駐地。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杳無人煙的羅布泊,雖被人們稱為“生命禁區”,但這裏卻是我國鉀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2008年,年産120萬噸的鉀肥項目在羅布泊投産,為了能把鉀肥運出去,一條北起蘭新鐵路哈密樞紐的鐵路線,加速向羅布泊腹地延伸。

  鉀肥運輸春節假期不停,每天有8000多噸鉀肥從羅中站駛出,沿著鐵軌運往全國各地。為此,臺欣龍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鐵路職工要留守羅布泊過年。

  作為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烏魯木齊西車輛段哈密動態檢測車間哈羅班組工長,臺欣龍在羅布泊工作了10年,對于在外過年早已習慣,“春節過後就是春耕備耕,肥料運輸需求大,如果不摸清列車車輪軸承的溫度,很可能面臨冬季斷軸的威脅。”結束了在羅中站的短暫停留,臺欣龍和4名同事鑽進了皮卡車。

  車外,黃土滾滾,只能聽見劇烈的風沙吹打著車窗;車內,幾位同事閒聊起了家事。“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很怕進了羅布泊後聽到她生病的消息,那會兒只能幹著急,什麼也做不了。”臺欣龍説。在時不時亮起的手機螢幕上,是他專門設置的一張全家福照片。

1月6日,烏魯木齊西車輛段哈密動態檢測車間哈羅班組檢查設備運作狀況。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無論如何,你還心有牽挂,我可得抓緊找對象了!”哈羅班組組員永志帥説罷,大家笑成一團。

  唯有駕駛員付文亮一言不發,緊緊握著方向盤。盡管在羅布泊有著多年的駕駛經驗,他仍對這裏的崎嶇難行心有余悸:在這裏,連探險家都只能小心翼翼穿越,日常工作往返于此,難度可想而知。直到車輛接近100公里外的多頭山站,付文亮緊皺的眉頭才慢慢舒展。

  這的確是臺欣龍和同事們最為尋常的生活。近十年來,他們在哈羅鐵路沿線完成近300次設備應急故障處置,測溫精度控制在3攝氏度以內,用生命和信念為滾滾而出的鉀肥護航遠行。也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守護,哈羅鐵路從2013年剛開行時的每天1列,到現今高峰期每天開行7列,鉀肥年運量達180萬噸。

  抵達多頭山站後,臺欣龍和同事們快速進入工作狀態,他們利用列車停運的“天窗”時間段接觸鐵軌監測溫度。設防護、調參數、核數據……他們沒有過多言語交流,但動作麻利、配合默契。

1月6日,烏魯木齊西車輛段哈密動態檢測車間哈羅班組討論檢修方案。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暮色降臨,考慮到夜間行車不易,記者和隨行人員不得不提前離開多頭山站,向著270多公里之外的哈密市行進。車輛啟動,我們與哈羅班組在夜色中作別,星河之下,羅布泊在身後漸遠。

  目前,羅布泊至若羌縣的羅若鐵路已啟動建設,建成後,羅布泊將正式告別“斷頭路”,進而融入東疆鐵路環線。神秘的羅布泊或將不再沉寂。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