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新華網
2023 10/13 10:23:10
來源: 新疆日報  

新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字體:

  綠海鎖黃沙,荒漠變綠洲。

  經過多年綜合治理,新疆在沙漠前沿、沙漠—綠洲過渡帶、綠洲週邊構建起綠色生態屏障,使荒灘變果園、戈壁成綠洲,森林覆蓋率持續增加。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242.8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在新疆,人與風沙的博弈從沒有停歇。作為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省份,新疆荒漠化土地達106.86萬平方公里,佔新疆國土面積的64.18%;沙化土地74.68萬平方公里,涉及90%的縣(市、區),佔新疆國土面積的44.86%。

  奇臺縣位于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採樵取暖和過度放牧等原因,沙漠邊緣植被破壞嚴重。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流沙每年以2.8米—3.5米的速度南移,防沙治沙刻不容緩。

  1998年,奇臺縣舉全縣之力拉開了大規模治沙造林的序幕。每年春秋植樹期間,奇臺縣都會組織上萬人的植樹大軍開赴沙漠前沿播撒綠色。經過20多年的努力,奇臺縣在沙漠前沿建成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幹林帶與355萬畝封育天然荒漠林組成的綠色屏障。

  57歲的奇臺縣西北灣牧場管護站站長臘哈特的家就在沙漠邊上。“流沙不斷向人住的地方移動,房屋被沙子埋住,最後只能搬家。”據臘哈特回憶,通過種植梭梭、紅柳等沙生植被,現在沙漠邊緣已形成半固定沙丘,梭梭、紅柳長得鬱鬱蔥蔥,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走進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遠遠地就能看到“敢向沙漠要效益,誓向沙漠要綠洲”的巨大標語牌。這句標語,是且末縣多年來防沙治沙的真實寫照。

  且末縣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三面環沙,沙漠面積佔全縣行政面積的近40%。且末縣圍繞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環塔裏木盆地治理等生態重點建設項目,經過不懈努力,在車爾臣河東岸的沙海中,打造了一條南北長23公里、東西寬1—7公里不等的生態長廊,為12.9萬畝流動沙丘披上了綠裝。

  2003年起,且末縣利用沙漠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和富民産業。目前,全縣防風治沙林總面積約17萬畝,梭梭林下肉蓯蓉接種面積約10萬畝,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防沙治沙發展新路。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美好生活的基礎。為遏制沙化土地的擴張,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依托國家、自治區政策項目支援,在沙漠前沿生態脆弱、人類活動少、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區域實施封禁,以自然恢復和工程固沙為主,阻止流沙前移;在沙漠—綠洲過渡帶建設防風固沙灌草帶,起到鎖邊固定作用;在綠洲週邊建設以防風、固沙、減災為主要目的的防風阻沙基幹林帶。通過長期不懈努力,新疆已構築起從沙漠前沿到綠洲週邊之間的三級防護體係。

  截至目前,新疆累計設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46個、保護面積5393平方公里,沙封區周邊沙化蔓延有所緩解、風蝕量和起沙量明顯降低,部分流動沙漠表面形成了結皮,特別是北疆沙封區內天然植被恢復顯著。新疆各地還以自然保護地為依托,保護沙化土地,共設立國家沙漠公園27處,數量居全國之首,保護沙漠面積1919平方公里。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探索,目前,國家在新疆設立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且末縣、奇臺縣、麥蓋提縣5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以示范區建設為引領,總結推廣沙區工程防護、植被恢復、經營型防護、綠洲—沙漠過渡帶防風固沙等適合新疆的實用技術模式。

  黃沙退去,綠色重現,新疆防沙治沙建設正圍繞生態高品質發展謀篇布局。科學布局防沙治沙、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化的防沙治沙投入機制、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加大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完善荒漠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一項項舉措正在穩步推進。“十四五”期間,新疆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250萬畝,進一步推動重點地區林草植被增加,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化程度持續減輕,生態係統品質和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