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獨庫公路”系列報道② “一個饅頭”倖存者 淚灑獨庫-新華網
2023 07/04 19:11:43
來源:克拉瑪依日報

“重走獨庫公路”系列報道② “一個饅頭”倖存者 淚灑獨庫

字體:

  在獨庫公路修築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4名戰士執行任務途中遇到大風雪,將唯一的饅頭讓給了最小的戰士,兩人犧牲,兩人致殘。

圖片

  故事主人公陳衛星。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娟 攝

  6月19日至23日,這個故事的倖存者陳衛星重走獨庫公路,幾度流下熱淚,他將當年的故事講給沿途的游客聽,以此祭奠犧牲在這條公路上的戰友。

“黨員的身份比生命重要”

  陳衛星是廣東連州人,1978年2月,高中畢業的他應徵入伍,成為基建工程兵第12支隊113團二營五連三班的一名戰士。

圖片

  6月21日,陳衛星(右2)與戰友們在巴音布魯克景區留影紀念,工作人員為他們打印照片。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娟 攝

  時隔40多年,陳衛星再次踏上獨庫公路,他不停地用手機記錄着。

  他拍攝的主角不是風景,而是路,看他不停按快門的速度,恨不得把整條公路都裝進手機裏。

  “就是那座山!走到這兒,我就感覺很熟悉了。”當汽車行駛到獨庫公路玉希莫洛蓋達坂附近時,陳衛星情緒有些激動,眼眶也漸漸紅了。

圖片

  6月22日,在獨庫公路玉希莫勒蓋隧道口,陳衛星(右)與戰友蔡軍興回憶着當年修築隧道的情景。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娟 攝

  獨庫公路的天氣變幻莫測,時晴時雨,時風時雪。那時,戰士們的伙食主要是饅頭和壓縮菜,“開山闢地”的工具也僅僅是圓鍬、十字鎬、鋼釬、炸藥、雷管導火索,但艱苦的條件擋不住大家要“搞活天山”的決心。

  1980年3月9日,一場風雪損壞了通訊設備,山上的施工營隊和山下團部的通信被切斷。團部要求山上留守人員和山下人員一起配合盡快清雪通路,陳衛星和戰友陳俊貴跟隨班長鄭林書、副班長羅強,帶着20個饅頭踩着1米多深的積雪,前往施工營地送信。

圖片

  戰士們在天山上施工作業。(圖片由獨庫公路博物館提供)

  4人在齊腰深的雪地裏邊走邊爬,不久,棉襖、棉褲就被汗水、冰雪浸濕,隨後結冰。

  “班長用槍托砸掉身上的冰,然後又幫我們砸。就這樣,反反復復,我們在雪地裏走了兩天兩夜。”陳衛星回憶着。

  第三天早上,距離目的地大約還有8公里時,他們都堅持不住倒在了雪地裏。

  “只剩下一個饅頭,我和羅強是預備黨員,陳衛星是老兵,陳俊貴是新兵,年齡也最小,饅頭就給他吃吧。”鄭林書説。

  大家都知道,誰吃下這個饅頭,誰就有可能活下去,但一致同意了班長的決定。當天中午,鄭林書和羅強相繼犧牲。

  為了能盡快完成任務,陳衛星和陳俊貴繼續前進。寒冷和飢餓不停地侵蝕着他們,“我們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好在遇到了當地牧民。”陳衛星説,喝了牧民給的熱奶茶,身體暖和起來,他們又繼續趕路。

  走了大約4公里,遇到了出來尋找他們的汽車。看到戰友的一瞬間,陳衛星的眼淚掉了下來:班長鄭林書和副班長羅強永遠回不來了。

  “從那一天起,我就明白,黨員的身份比生命還重要。”第二年,陳衛星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1983年3月,正式成為一名黨員。

“請讓我來為您穿襪子”

  如今的獨庫公路,被稱為“全國最美公路”,被越來越多的人追捧和熱愛,很多游客不遠千里、萬里,前來打卡游覽。看著一路上的車和游人,陳衛星眼裏儘是欣喜和自豪。

  “天山英雄,精神豐碑,永恒的懷念,照亮我們的來路和歸途。”在喬爾瑪烈士陵園,游客的留言發自肺腑。

  在這裡,老兵向家人和游客講述“一個饅頭”的故事時,脫掉了陳衛星左腳的襪子。

  因為那次送信,陳衛星雙腳被凍傷,左腳腳趾全部被切除,右腳有一部分壞死,醫生將他腋下的皮下組織取出,移植到壞死部分,才為他保住了雙腳。

  1980年12月28日,陳衛星被授予“三等功”。

  “請讓我來為您穿襪子。”一位游客聽完故事,蹲在地上仔細為陳衛星穿好。

  河北游客楊明文在聽完“一個饅頭”的故事後,流下熱淚,她説:“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來瞻仰烈士,此行前後,我的心態是有所不同的,思想上得到了昇華,增加了堅韌的信念。等我的孩子有時間,也要讓他們來這裡瞻仰,戰士們把生命和青春獻給了這裡,我們要讓英雄不寂寞,要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

圖片

  6月22日,陳衛星(右)與戰友蔡軍興在位於庫車的“獨庫公路終點”路碑處合影。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娟 攝

  她的丈夫賈先生接着説:“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那個時代的先輩付出了太多。現在的我們,同樣也應該有他們的這種精神,把自己的事做好,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強民富,夫復何求”

  1983年,陳衛星退役後回到家鄉——連州市保安鎮第六洞村,在村裏當了二十多年村小組支部書記,為群眾做事,親力親為,任勞任怨。30多年如一日地過着清貧的生活。

  他因腳部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生活十分不易。成家後,陳衛星有了一雙兒女,一家4口在一間18平方米的小屋,一住就是30多年,他從不訴苦,所獲軍功連最親的親人都未曾提及。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向組織反映以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時,他説:“我活着回來了,不能再提什麼要求,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用鮮血澆築的獨庫公路是一條英雄之路,168名築路官兵為它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受傷致殘者2000多人。平均每3公里就埋葬着一位官兵的忠魂,年紀最大的31歲,最小的僅18歲。

  在那拉提草原,游客看到老兵們衣服上“獨庫英雄”的字樣,主動向他們鞠躬、與他們合影。

圖片

 6月22日,陳衛星(中)在克孜利亞大峽谷拍照留念。那裏曾是陸軍四師十二團團部所在地。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娟 攝

  一路上的一幕幕經歷,都讓陳衛星感動不已。他動情地説:“作為一名黨員、一名軍人,祖國強盛,人民幸福,夫復何求?”

【糾錯】 【責任編輯:茹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