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把新疆“裝”進博物館

作者: 賈春霞    來源: 新疆日報    日期: 2023-05-18

  了解一座城市,從博物館開始。近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援下,各類博物館遍布天山南北,老牌博物館推陳出新,“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館亮點不斷,博物館有了更多“打開”方式,在可持續發展中呈現出色彩瑰麗的奇妙之“變”。“裝”進博物館裏的新疆,讓人們得以“一眼千年”,一見傾心,感受絲路瑰寶經久不衰的魅力。

  博物館顏值與品質齊飛

  “過去想都不敢想。”走在新疆博物館二期新館,講解員孫傑忍不住感慨。在這裏工作十年的她見證了新疆博物館的變化,“展廳由原來的4個增加到9個,展館面積和展品數量增加一倍多,以前是靜態展覽,現在展覽更靈動活潑,就像歷史文化走到了人們身邊。”

  全疆現有在全國博物館年度報告資訊係統備案的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26座,其中文物係統國有博物館89座,其他行業國有博物館15座,非國有博物館22座。從看物到見人,從參觀到參與,從展覽為主到可體驗、休閒、娛樂,新疆博物館十年蝶變,是全區博物館品質與數量同步提升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我區文博事業實現高品質發展,各地州縣市不僅新建擴建了一批博物館,還掀起一波博物館“升級換代”熱。今年4月,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博物館開館迎客;5月18日,歷時半年改造升級的昌吉博物館新館與公眾見面;7月,新疆首個地下古墓遺址博物館——庫車友誼路古墓遺址博物館將建成開放……

  “我區14個地州市都建有博物館,且均為近10年新建或改擴建館,還建有66個縣市級博物館,初步形成了以新疆博物館為龍頭,地州市博物館為骨幹,縣市區博物館為基礎,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布局體係。”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革命文物工作處副處長王金文説。

  在展館建設大踏步向前發展的同時,全區各大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展覽展示方式,提高展陳品質,推出一批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文物陳列展覽精品,打造了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展覽品牌。

  2021年,和田地區博物館推出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和田歷史文化陳列”,榮獲第十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新疆博物館打造的“永遠跟黨走——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新疆革命文物展”入選中宣部、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4月21日,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初評,新疆博物館“新疆歷史文物展”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歷史展”成功入圍……

  “近幾年,我區博物館品質與數量同步提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作用更加明顯。”王金文説,如今,博物館顏值與品質齊飛,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觸摸歷史文化的大課堂。

  特色博物館綻放異彩

  在烏魯木齊市植物園內“隱藏”著一座特色博物館——新疆活體昆蟲博物館。作為中小學課堂的有效延伸,該館開館不到一年半時間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近期,該館負責人吳貴州更換了100多種昆蟲標本,增加了40多種活體昆蟲,“要讓觀眾感覺到常來常新”。

  作為博物館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100余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如珍珠散落于新疆各地的大街小巷之中,又似項鍊串聯起新疆文化歷史。這些博物館展出的內容小而美、微而精,特色鮮明,展現出新疆歷史人文遺跡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傳統博物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成為我區文博生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行走在天山南北,特色博物館隨處可見。獨庫公路博物館以其厚重的歷史、生動的現場講述著發生在新疆天山的築路奇跡和英雄事跡;伊寧漢家公主紀念館全景展現了細君公主、解憂公主作為和親使者,遠嫁西域的歷史傳奇;阿爾泰山中草藥博物館展陳著500余幅藥用植物原生態圖片、400余份蠟制植物標本,讓人大開眼界……

  為加快推進特色博物館建設,去年發布的《自治區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鼓勵建設各類博物館,鼓勵特色博物館展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之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特色博物館評定辦法(暫行)》《自治區關于支援博物館建設的十條扶持政策》等係列文件相繼出臺。在政策的支援和鼓勵下,這兩年,50家特色博物館上榜自治區特色博物館。

  這些評選出來的特色博物館覆蓋全區14個地州市,它們或呈現新疆地域特色,或彰顯不同行業特點,或圍繞紅色基因傳承,或反映當代主題,或填補某領域空白,豐富著各地各領域的文化底蘊,滿足了各族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專業人士指出,雖然我區特色博物館發展迅速,有不少亮點和精品,但也存在數量偏少、布局不夠合理、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如何精準對接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在發展理念、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是特色博物館發展的新方向。

  新疆日報報史館2019年12月對外開放以來,不斷豐富內容和形式,已接待1353家單位學校團隊,3萬余人次參觀。“依托《新疆日報》、石榴雲客戶端和天山網等多平臺打造的全媒體欄目‘新疆日報報友分享會’,已完成錄制68期,線上線下累計800萬觀眾參與互動,網絡報道轉發量突破2000萬次,已成為新疆日報文化潤疆的品牌活動。”新疆日報報史館負責人説。

  王金文説,自治區文旅廳將從政策引領入手,繼續鼓勵、支援、引導和規范特色博物館發展,更好地滿足各族群眾多樣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

  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走進吐魯番博物館,巨大的多媒體互動展示墻上展示的精品文物資訊,吸引不少遊客點擊瀏覽。展廳門口並排擺放的3臺“文物換裝”機前,小朋友們爭先恐後體驗。

  作為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承擔著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使命。我區各大博物館積極應用網絡科技手段、拓展新媒體平臺,通過藏品數字化、網絡直播、線上展覽等方式,使展櫃裏的國寶“開口説話”,使庫房裏的文物“活”了起來,逐步變得“可看、可聽、可聞、可觸摸”,讓古老的絲路珍寶變得可近可親,實現了和大眾的雙向奔赴。

  新疆博物館推出的文物活化舞臺劇《千年之語》以國寶文物為創意核心,展現了鮮活生動的歷史畫面;在哈密市博物館,戴上MR眼鏡,觀眾就可以體驗MR全息之旅;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開發的“考古+旅遊”數字化體驗項目,讓觀眾體驗考古發掘過程……

  數字技術在全疆博物館廣泛應用,讓參觀者變成了體驗者。文化創意則讓博物館文物“潮起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為首批全國92家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試點單位之一,新疆博物館從2017年開始,依托館藏文物和新疆歷史文化特色,先後推出“五星出東方”“唐小駒”“潮虎想像”等6大係列300余種文創産品。

  文創産品是博物館展覽、展品的延續與升華,注入博物館元素的文創産品幫助觀眾認識和理解文物,豐富了人們的歷史文化滋養。參觀完展廳後,觀眾劉遷走進了新疆博物館文創展區,選購了書簽、冰箱貼、筆電、開瓶器等文創産品。“這些文創産品既有歷史文化內涵,又與當下生活緊密融合,讓人愛不釋手。”他説。

  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説,要進一步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傳播,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文化內涵豐富、創意新穎獨特、貼近時代生活的文創産品,讓博物館文化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文創産業擁抱博物館的當下,越來越多的文創人將千百年的歷史沉淀,通過文創産品和“互聯網+”的形式送入“尋常百姓家”。2015年踏入文創設計領域的新文創末胡營文化創始人路兵劍,通過和新疆各地博物館合作,開發出“唐小駒”“共命鳥”“時間盲盒”等十幾個係列400多款文創産品。“這些文創産品很受歡迎,每天在網上能賣出幾百單甚至上千單。”路兵劍説。

  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5月14日11時,在新疆博物館4樓社教活動室,20名青少年匯聚在這裏,參與該博物館舉辦的“以愛之名致敬母親”扭扭棒鬱金香制作社教活動。烏魯木齊市第十二小學四年級學生楊亦陽穿著漢服衣裙,正在專心致志地做手工花束。不一會兒,在她靈巧的雙手下,一朵色彩繽紛的玫瑰花呈現出來。“送給你,媽媽。”小姑娘扭過頭,將花束遞給後排坐著的媽媽。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為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充分發揮文物“證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我區各級、各類博物館深入挖掘和有效運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館校牽手、流動博物館巡展等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新疆故事,讓新疆寶貴的文化遺産成為“文化潤疆”的重要抓手,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就在楊亦陽和媽媽在博物館體驗研學課程之時,1000公里之外,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館員馮麗走進阿克蘇市依幹其鎮依幹其村,開展“流動博物館”巡展工作。巡展以“展覽+講解+VR眼鏡+文物拼圖”的形式,把厚重的歷史文化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樸實的言語傳達給參觀者,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了解新疆歷史。

  “今年以來,我們加大‘流動博物館’巡展力度,赴多地巡展14場次,惠及群眾2.2萬人。”馮麗説,他們利用館內文物資源,運用可視化導覽技術,制作集趣味性、通俗性和互動性為一體的巡展內容進行宣傳展示,讓觀眾都能看得見、聽得著、參與得了。

  新疆各級博物館發揮好“大學校”的作用,多渠道打通與群眾生活的聯繫,正從傳統的“館舍天地”,走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吐魯番博物館副館長鄧永紅説,從2018年3月開始,該館開展了“看歷史、遊家鄉、愛祖國”群眾性教育活動,截至目前已接待40多萬名各族幹部群眾。

  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圍繞這一主題,我區各地博物館通過聯合辦展、交流展覽、流動博物館、巡回展覽、雲展覽等方式提升展覽品質,同時還精心組織公眾講座、青少年課程、文物鑒定、親子活動、文化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們在和文物的互動中感悟歷史文化的溫度。

  “各級博物館、紀念館年均舉辦展覽200余場,接待觀眾500余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125萬余人次。流動博物館巡展實現‘百縣千鄉’全覆蓋,年均舉辦展覽3000余場,惠及群眾100萬人次。”王金文説,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教育活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2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