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河畔解放軍戰士守護百姓的身影歷歷在目;矗立戈壁的鑽井&&上石油工人忙得熱火朝天;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族姑娘用深情的舞蹈送心上人參軍;收穫時節農戶們接力把成車的杏子運往遠方;春回大地時鄉親們搬進如花園般的新村喜笑顏開……
一幕幕精彩的場景,一幅幅絢麗的畫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第七屆“天山文藝獎”的評選舞&上,講述着屬於新疆的故事,它們用真實、紮實、樸實的創作,為各族群眾帶來增強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推動着新疆文藝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本屆“天山文藝獎”評選涉及電影、電視劇、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17項,共評選出88部獲獎作品,另外作家豐收、舞蹈家亥力千·斯迪克獲得貢獻獎。
創作,以人民為主角
優秀文藝作品的誕生是基於作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長期扎根基層、貼近群眾尋找好故事收穫的成果。
近年來,新疆作家協會連續組織作家赴基層創作,見人、見事、見情,用文字記錄下真實美麗的中國新疆。獲本屆“天山文藝獎”文學獎的作品《詩意棲居柯柯牙》《伊吾河穿過群山》等,在紙頁上留下了作家用腳步丈量、用手感觸、用心傾聽的歷程,以鮮活的人、生動的事,為新時代和人民放歌。
現代曲子戲《金子般的心》擦亮道德模範王桂珍最美麗的容顏、最真誠的心;話劇《金色的胡楊》留住黨的好幹部劉國忠身上綻放的“胡楊精神”;廣播劇《中國石》頌揚着冬古拉瑪山口的“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愛國守邊鐵一般的信念;畫作《收穫季節》定格了南疆鄉村農戶在果園豐收之時忙碌、喜悅、期待的身影。
“人民群眾為文藝工作者提供着最有力的依託、最豐厚的營養,是文藝作品最出色的主角。”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副團長鐵婷婷説,《林基路》《金色的胡楊》《幸福來敲門》《勳章》等話劇作品在深入基層抓活魚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着更貼近現實生活、更能滿足人民需要的創作方式。
書寫,積極反映時代之變
“在無邊荒漠中建起的綠色屏障,在改造自然中創造的生命奇蹟”,這就是長篇報告文學《詩意棲居柯柯牙》的故事,它反映了阿克蘇地區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在近40年時光裏的巨大改變。
從本屆“天山文藝獎”的獲獎作品中可見,近年來,新疆文藝作品始終在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着力展現新疆各族群眾的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
畫作《響動的大地之新疆山像2》以石油作業場景為依託,用剛勁有力的筆觸描繪出石油人在祖國邊陲奮鬥的時代肖像;舞蹈《追趕太陽的姑娘》用豐富的舞蹈語匯呈現着陽光下的新疆姑娘美麗大方、積極向上、自信自強的美好樣貌;電影《崑崙兄弟》用心用情講述着民族團結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和弘揚;紀錄片《山河新疆(第二季)》以山川、草原、森林、生靈、人為畫筆,為今天的新疆大地繪出最美輪廓。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新時代新征程中每一個閃光點,每一次前進,都是我們創作的源泉。”《響動的大地之新疆山像2》作者、昌吉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秦天星説,“我們需要積極探索、用心觀察,用優秀作品展現新時代的新疆。”
追求,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獲得本屆“天山文藝獎”榮譽獎的舞蹈《花兒永遠這樣紅》曾在2019年獲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獎。它所代表的是近年來新疆民族民間舞蹈在創新發展中,突破了“舞蹈好看、服裝漂亮、配樂好聽”的既有形象,立足現實故事、深挖文化內涵、勾起集體記憶,呈現出創作的高追求、高水準、高質量。
之後在2021年同樣拿下此獎的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也是秉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用藝術作品為新疆這片熱土代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藝術精品戰略和藝術扶持政策支持下,一批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文學藝術作品相繼問世,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國家藝術基金近8年來資助全疆110個藝術創作推廣項目,金額達1.088億元。自2020年起,自治區落實文藝扶持激勵資金每年3000萬元,支持了全疆131個舞&藝術項目創排。
舞劇《張騫》大氣磅礡,歌舞晚會《新疆是個好地方》絢麗多彩,雜技劇《江山如畫》、雜技《九兒》震撼奪目,動畫電視劇《克拉和瑪依》創意清新,歌曲《一份特殊的牽掛》悠遠綿長。
本屆“天山文藝獎”獲獎作品中有多部是在各級各類激勵政策的支持下打造出的文藝精品。
“文藝扶持機制為文藝作品紮實的編創能力、多元的表現形式、豐富的高科技手段運用,提供了重要依託,推動新疆藝術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舞劇《張騫》執行導演、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副團長加蘇爾·吐爾遜説。
“天山文藝獎”自批准設立以來,有效調動了全疆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文藝創作、人才挖掘、培育隊伍搭建了重要&&。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張太保説:“我們要繼續鼓勵文藝工作者緊緊圍繞文化潤疆,把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有效融於文藝創作,聚焦社會的新領域、新現象、新變化,進一步豐富新疆文藝作品的形式,拓展美學新樣態與人文新高度,開創更廣闊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