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一脈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20年初,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來到新疆,開啟新一輪援疆工作。
“參加過援疆任務的同志,受到了精神的、實踐的洗禮和鍛煉,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期望你們在這裡扎紮實實作出應有的貢獻,也是一生值得自豪的貢獻。”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期間,親切接見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代表並合影,即席發表重要講話。
3年來,援疆幹部人才肩負時代之責、滿懷感恩之心、踐行報國之志,弘揚“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的援疆精神,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援疆為什麼?援疆做什麼?援疆留什麼?”的時代之問,交上了一份份優秀的答卷。
3年來,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真抓實幹、拼搏奮鬥,在天山南北留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烙印,譜寫了民族團結、交融奮進的動人新篇章。
智力援疆,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走進光伏産業園、深入風電設備製造企業調研、開設“十四五”經濟發展新走向新戰略新任務專題講座……2021年4月,河南省對口援疆“中原院士專家哈密行”邀請13名河南省“兩院”院士、專家,為哈密市和兵團第十三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第八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把智力援疆作為工作重點,拓展“組團式”援疆領域,提高幹部人才選派工作質量。3年來,各援疆省市把智力援疆作為重中之重,安排援疆資金40多億元,實施智力援疆項目1012個,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持續加大人才柔性援疆力度。顧問指導、技術聯姻、項目合作……3年來,全疆各地借助援疆渠道柔性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2.8萬餘人,有效緩解了受援地人才短缺難題。河南省探索柔性人才“組團式”援疆模式,柔性引進教育、醫療、農業等重點領域骨幹人才2300余名,“組團式”服務哈密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山東省“魯雁引智”工程組建“魯喀智庫”,在重大課題研究、産學研合作等方面實施人才合作項目56個,為喀什地區引進培養人才1900多名。
——精準實施幹部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借助援疆省市優質培訓資源,自治區持續加大雙向交流、兩地培訓、跟崗挂職鍛煉力度,“請進來”“走出去”,培訓新疆各類幹部人才150多萬人次,選派3491名幹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職學習,開闊眼界、提升能力。上海市結合克拉瑪依市實際需要,打造“滬克訪問學者”“影子計劃”等品牌培訓項目。克拉瑪依市1700多人次赴上海市黨政機關、知名高校、醫療機構、園區企業學習培訓。福建省創新實施“五個一百”工程,每年從昌吉回族自治州醫、教、農、文旅等重點行業各選派100名左右專技人才赴閩培訓,選派100名左右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實習實訓。
——常態化開展幫帶提升工程。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幹、師傅帶徒弟,全疆4.1萬餘人次幹部人才被列入傳幫帶範疇,實現發展觀念轉變、工作能力提升。山西省創新實施“1+N”帶動模式,發揮各領域援疆專業技術人才示範引領作用,助力受援單位特色專業發展,推動産教融合實現雙贏。深圳市開展“鵬城院士新疆行”系列活動,協調11名院士來喀什地區就人工智能、數據算力、生物醫藥等前沿科技發展趨勢進行指導交流。
時刻把受援地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
“援疆路上,有艱辛、有付出,但看到患者康復後的笑臉,這一切都值了。”張東玲這樣描述自己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
張東玲是河北省滄州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在輪&縣人民醫院援疆期間擔任副院長。在她的帶領下,輪&縣醫院成長起了一批年輕醫生,整體診療水平受到患者交口讚譽。
時刻把受援地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是援疆幹部們的共同特質。
2020年以來,河北省先後選派200多名醫生組成11個“組團式”醫療團隊來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團第二師,累計提供診療服務7萬餘人次,填補經劍突下胸腔縱隔腫瘤切除術等醫療技術空白406項,組織醫療專家義診225場,受益群眾22萬人次。
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進疆以來,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突發。關鍵時刻,援疆幹部人才們挺身而出,與受援地幹部群眾共同構築起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3年來,各援疆省市堅持援受兩地“一盤棋”,選派35支醫療隊4872人緊急馳援新疆,2800余名援疆幹部人才義無反顧、逆行而上,主動參與受援地疫情防控,築起保護各族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強防線。
打開水龍頭,清冽的天山雪水汩汩而出。“是援疆幹部給我們送來了自來水。”吐魯番市鄯善縣連木沁鎮居民麥麥提·卡德爾高興地説。
2021年4月,鄯善縣山南三鄉一鎮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完工。這個總投資超1億元的民生項目,是“十三五”期間湖南援疆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項目,日供居民生活用水達3萬立方米,惠及15萬人。
捧着一顆心來,留下滿疆春色。2021年9月,黑龍江省教育廳首批“組團式”援疆工作正式啟動,來自北國冰城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的地理教師董蕊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雖然他是家中獨子,但這個決定依然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他説:“這是一項充滿愛的使命。”
3年來,各援疆省市“小組團”援疆工作深化拓展。積極推動“組團式”援疆向教育、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深化拓展。統籌不同選派渠道援疆教師力量,各援疆省市在全疆186所學校開展教育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推動與援疆省市300所學校遠程共建,覆蓋幼兒園、中小學及職業院校各個學段,開展聽課評課4.9萬多次、上公開課5800多節、舉辦各類講座1000多場,幫帶培養骨幹教師1500多人,有效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學水平。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我和北京的爸爸媽媽約好了,暑假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今年3月22日,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學生蘇比努爾·阿塔吾拉説。
離疆在即,長期幫助蘇比努爾的北京市援疆幹部牛璐瑤與蘇比努爾許下一個約定。
當天,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6位“我在北京有個家”項目的捐贈代表專程從北京來到和田,與自己結對資助的孩子見面。
“我在北京有個家”結對認親活動由北京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聯合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青團和田地區委員會於2019年共同發起,每年通過“1+5+N”的方式(1份1000元助學金+5份特色禮物+結對關愛行動),通過結對認親、融情交流營、定期寄送特色禮物等活動,讓受助學生持續感受來自首都人民的溫暖和關愛。
交往交流,結親走訪,援疆幹部人才與受援地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深。
3年來,通過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援疆幹部人才與受援地各族群眾結對認親5840戶,走訪見面4.2萬多次,捐款捐物1億多元。同時,各援疆省市加強援受雙方交流合作,結對互動,持續推動援受兩地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援疆省市與新疆各地州市互派黨政代表團270多個,推動援受兩地鄉鎮(街道)結對570多個、村(社區)結對1500多個,選派9920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婦女主任赴援疆省市學習考察,組織開展少年兒童手拉手活動,參與人數達70多萬人次。
“第一次看晉劇,這場《徐策跑城》好看得很。”2021年7月26日,山西省“千里共築‘晉疆情’,文化援疆‘輕騎兵’”文化惠民基層演出活動來到阜康市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區,居民沙尼汗·艾塔木説,“感謝援疆幹部給我們送來了這麼精彩的節目。”
3年來,山西省援疆工作創新開展“文藝輕騎兵”文化潤疆活動,推動優秀地方劇目和絳州鼓樂、面塑等“山西絕活”走進昌吉州、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鄉村社區,8萬餘人觀看和互動,文化交融取得新成果。
吉林省協調專家赴阿勒泰地區策劃指導創作大型話劇《可可托海我的魂》,在疆內外引發強烈反響。遼寧省創新宣傳方式,組織製作以遼寧省孫景坤、塔城地區魏德友2位“七一勳章”獲得者事跡為教材的“八千里路英雄情——一堂跨越時空的思政課”,在全國直播媒體點擊量突破300萬次。
3年來,援疆各省市堅持把增進文化認同、促進交往交流交融作為鞏固各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手段,安排援疆資金150多億元,實施文化潤疆和交往交流交融項目1833個。新疆與援疆省市各族幹部群眾往來交流密切、感情越走越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