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西陲牧歌起新聲

作者: 尚升、胡虎虎、張瑜    來源: 新華社    日期: 2023-02-24

   

  幾個世紀以來,遊牧一直是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的傳統生活方式。每年10月,塔城地區的牧民會趕著牲畜來到巴爾魯克山南坡,挨過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直到來年3月底才轉場到春牧場。

  近年來,這片冬牧場的牧民們家家戶戶購置了摩托車、小轎車,看上了衛星電視,用上了智能手機。昔日的煤油燈或蠟燭也已被太陽能發電裝置取代。他們日益便捷舒適的生産生活條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新疆牧區持續推進的生動寫照。

巴爾魯克山南坡的冬牧場景觀(2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除標注外,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虎虎攝)   

  來源:2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尚升、胡虎虎、張瑜

  中國西陲,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山脈之間,巴爾魯克山呈東西走向,橫臥于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托裏縣。

  “巴爾魯克”,山如其名,“美麗、富饒、無所不有”。山脈北坡起伏明顯,降水相對豐富,草原植被生長茂盛,是優良的夏牧場;山之南,冬季風雪較小、陽光充足,是塔額盆地最重要的冬牧場。

  幾個世紀以來,遊牧一直是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的傳統生活方式。每年10月,塔城地區的牧民會趕著牲畜來到巴爾魯克山南坡,挨過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直到來年3月底才轉場到春牧場。

  過去的冬天,大雪封路,外面的人進不來,裏面的人出不去,這個冬牧場猶如一座“孤島”,幾乎與世隔絕。牧民不得不備足半年的生活物資,比如耐存放的馬鈴薯、洋蔥、塔巴馕和風幹牛肉等。

  近年來,這片冬牧場的牧民們家家戶戶購置了摩托車、小轎車,看上了衛星電視,用上了智能手機。昔日的煤油燈或蠟燭也已被太陽能發電裝置取代。他們日益便捷舒適的生産生活條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新疆牧區持續推進的生動寫照。 

 

牧民在冬牧場上放牧(2月13日攝)。   

  冬窩子裏的“新生活”

  巴爾魯克山冬牧場距離裕民縣城130多公里。眼下,360戶872名牧民和10.95萬頭(只)牲畜正在這裏越冬迎春。

  當第一縷陽光爬過巴爾魯克山的雪峰,牧民賽力克別克·托開西趕著他的230只羊去草場,然後回到自家“冬窩子”(牧民對冬牧場的俗稱),在暖爐旁喝奶茶、玩手機。新疆現代牧民在“冬窩子”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賽力克別克的“冬窩子”位于巴爾魯克山的一處山坳。

  一山連著一山,群山環抱相交處,向陽、無風、薄雪,這是牧民選地修建“冬窩子”的秘訣。但若非熟悉牧民居所的鄉鎮工作人員帶領,記者是絕無可能找到一戶牧羊人家的。

  兩座小山之間,整齊地羅列著房屋、羊圈。山之高足以抵禦狂風暴雪,卻又巧妙地留有向陽的豁口和通向外界的兩條通道。岩石上有著彩色斑紋,記者來訪時,春雪初霽,陽光灑在薄薄的雪面上,泛著光斑。   

裕民縣牧民賽力克別克·托開西在冬牧場上的“三代房”和羊圈(2月10日攝)。 

  “多年前,我父親就在這片冬牧場放牧牛羊,30年前他用木頭和石塊搭建了第一代房子,雖然看起來不漂亮,起碼能遮風擋雪。”賽力克別克説。

  隨著年歲漸老,父親不宜再過頂風冒雪的遊牧生活,便在10年前把牧鞭傳給賽力克別克,由他照看家裏的230多只羊、15頭牛和9匹馬。也是在那個時候,賽力克別克親手建了第二代房,原料同樣是木頭和石頭,只是較“一代房”大一些。

  “去年,政府補助一萬元幫我蓋起第三代房。”賽力克別克的新房採用磚混結構,不但結實,還寬敞亮堂,抗震性和保暖性也大大提高。

  如今,老房子已挪作他用,一代房成了牛羊圈,二代房作為存放雜物的庫房。新房、老房“三代同堂”,共同見證了賽力克別克家生活條件的變遷。

  賽力克別克説,冬牧場地處山區,以前通訊信號不暢、聯絡不便,自己除了放牧,沒有其他娛樂活動。更要命的是,一旦有緊急情況,很難及時聯繫到外面,有時會因暴風雪丟失牛羊,甚至牧民走失的慘劇也發生過。

  如今,政府在這裏建了電信基站,實現手機網絡信號全覆蓋。“再也不用滿山遍野找信號了,坐在家裏就能接打電話。閒暇之時還可以用手機刷抖音,煲電話粥。”他説。   

放牧歸來,牧民賽力克別克·托開西在暖和的水泥磚房內玩手機(2月10日攝)。   

  “最好的是,現在打開手機就能知道明天天氣情況。”賽力克別克説,當地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在牧民微信群裏發布天氣預報,以便牧民及時應對極端天氣,最大限度降低損失。

  “除了手機信號,柏油路也修到了我家門口。”賽力克別克説,過去,地處深山的冬牧場全是砂石路,加上牧民居住分散,相鄰的兩戶少則相隔幾公里,多則幾十公里,“串個門”往往要騎馬幾個小時。

  這幾年,當地政府撥專款修建了牧場通往外界的公路,牧民有了“私人訂制”的入戶公路。多數家庭購置了私家車,“順風車”也越來越常見。以往在裕民縣城和冬牧場之間往返需要四五天,而現在僅需兩個小時,孩子寒暑假與父母相聚、牧民進城採購生活用品更便捷了。 

 

       這是在巴爾魯克山南坡拍攝的通往裕民縣冬牧場的公路(2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   

  得益于交通條件的改善,轉場也逐漸機械化。“以前趕著牛羊轉場,要花好幾天時間,現在牛羊搭車轉場,一天就到了。”賽力克別克説,機械化轉場不但節省時間,而且減少了牲畜在轉場途中的損失。

  新疆塔城地區畜牧獸醫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當地牧區機械化轉場比例已經提高到30%以上。   

羊群在新疆裕民縣巴爾魯克山南坡的冬牧場上覓食(2月15日攝)。   

  冬牧場上的“守望者”

  如今,賽力克別克有個頭疼腦熱,駕車幾分鐘就能到六七公里外的冬牧場醫療點看病。在那裏,有一位深山牧民深深依賴的健康守護神——葉爾江·庫坎。

  今年53歲的葉爾江2004年從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牧業醫院“外派”到巴爾魯克山冬牧場醫療點,每年有長達6個月時間在這裏值守。近20年間,他親眼見證了這裏醫療衛生條件的巨大變化。

  作為新疆一處典型冬季牧場,山高谷深、路途險峻曾經是牧民求醫問藥的天然阻礙。上世紀70年代,這裏建立醫療點,但囿于落後的交通條件,一段時間內,這裏依然缺醫少藥。

  “多年前,牧民生病了靠等、靠熬,熬不住了才出山就醫。”葉爾江回憶道,那時候,醫生不得不徒步或騎馬才能趕到牧民家中送醫診治。而交通、通訊不便,患者錯過最佳救治時間的情況屢屢發生。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通信便捷、交通順暢打通了牧民的生命線。”這個冬天,葉爾江駕車將一位因燒羊糞取暖而差點死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牧民及時送到縣醫院救治,挽回了一條生命。

  葉爾江介紹,這幾年,政府加大醫療點基礎設施投入,冬牧場與外界的醫療條件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如今,醫療點常規藥品充足,牧民們的慢性病,上呼吸道、泌尿係統等常見病都可以實現就地治療。

  “吃了藥沒?藥斷了沒?有沒有其他並發症?”葉爾江還與當地牧業醫院的醫生、疾控專家一起,常年開展巡診活動,這是他們對常年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進行隨訪時最常問的話。

  陪牧民在冬牧場度過冬天之後,葉爾江6月份還要到夏牧場工作,在那裏他將繼續守護牧民3個月時間。

  在巴爾魯克山冬牧場,不僅有葉爾江這樣的牧民健康守護者,這些年還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守望者”。

  2022年,這裏新建了一座“幸福驛站”,驛站裏面配備有餐廳、浴室、休息室、電採暖等多種服務設施。轉場途中,飽經風霜的牧民可以在這裏歇歇腳,免費享受桑拿洗浴等各種服務,牧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牧民已經喜歡上這種健康衛生的生活方式。”葉爾江的醫療室就在驛站旁,這幾天,他總能看到牧民三三兩兩來到這裏洗澡。

  依托“幸福驛站”,當地政府不定期派遣專業培訓隊伍來此給牧民免費講課。教授內容涵蓋政策法規、生態保護、動物疫病防治等。當地政府還加大牧民技能培訓力度,牧民除了傳統放牧外,還有了其他增收渠道。   

在新疆裕民縣巴爾魯克牧業幸福驛站,牧民在小教室的流動課堂上聽課(2月9日攝)。   

  記者蹲點採訪期間,碰到裕民縣技工學校的老師們在冬牧場上巡回講課。6天5夜,總行程超過1500公里,覆蓋牧民500多人。

  “牧民的板炕,就是我們的教室,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講解國家政策。”縣技工學校常務副校長高玉鴻介紹,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推介學校關于牧民的免費技能培訓招生。

  根據當地政府鄉村(牧區)振興規劃,由國家專項資金支援,牧民可以根據自己意願,去縣技工學校接受免費的技能培訓,結業時頒發相應資格證。培訓內容涉及大型工程機械、無人機植保、美容美髮、育嬰員、客房服務、電子商務等16個專業。高玉鴻説,這輪授課期間,有六七十位年輕牧民詢問關于技能培訓報名事宜。

  近年來,新疆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北疆主要牧區推進“幸福驛站”建設,幸福驛站大多建在牧民聚居的牧場中或轉場的必經之路,最大限度滿足牧區牧民生産生活需要。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北疆地區已建成上百個“幸福驛站”。

  此外,冬牧場還設有草料儲備庫,並有專職工作人員負責看守、發放。牧民轉場至冬牧場前,草料庫就備好苜蓿、玉米秸稈等應急儲備飼草料。如遇極端天氣,牧民可低價申請草料,保障牲畜安然過冬。

  去年冬天,當地遭遇十年一遇的大雪,草料庫及時將庫存近三分之二的草料發放,幫牧民渡過難關。   

滿載草料的小貨車行駛在新疆裕民縣巴爾魯克山冬牧場上(2月13日攝)。   

  傳統牧民的新觀念

  離賽力克別克的“冬窩子”幾公里處,有一家他常去的小賣部。這是58歲的哈薩克族牧民哈布得拉什麼·努素普別克于1998年開辦的。

  冬牧場上牧民生活越來越“講究”,消費需求逐步升級,頭腦靈活的哈布得拉什麼注意到這個改變。他的小賣部從一個小貨架發展成為售賣啤酒、飲料、生活用品的約40平方米商店。

  每當夜幕降臨,這裏總能成為靜寂冬牧場上最熱鬧的所在,包括賽力克別克在內的不少牧民來這裏喝酒聊天,卸去一整天的風霜和疲憊。

  “家裏老人小孩都在定居點過冬,不用再頂風冒雪了。”談話間,賽力克別克感慨,相較前些年,如今老幼人群隨牲畜轉場放牧數量明顯減少。

  與冬牧場上和賽力克別克一樣需要多次轉場的牧民相比,由于春秋草場與冬牧場相鄰,哈布得拉什麼省去了更頻繁的轉場之累,使得他有時間琢磨新的營生。

  收購牛皮用來做韁繩、牧鞭,出售給牧民,是哈布得拉什麼消磨漫漫寒冬的妙招。他和妻子還買了兩臺打草機,方便自家在秋季打草儲備越冬草料,更重要的是,還能為其他人打草賺取收益。

  

  

寒假來到冬牧場上和父母團聚的小朋友們(2月9日攝)。   

  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開展牧民定居建設工程,在水土、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修建定居點,同時開展配套的醫療、教育、文化、衛生建設,方便老人就近就醫,孩子就近求學。越來越多年邁牧民放下牧鞭,享受含飴弄孫的現代化定居生活。

  近年來,在中央政府支援下,新疆採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

  草原上的牧民也日益重視子女教育問題,期望孩子去各地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改變“馬鞭一代傳一代”的生活。越來越多牧民的孩子與羊群、牧場漸行漸遠,選擇去迎接新生活。

  與哈布得拉什麼所走過的崎嶇的牧道不同,19歲的小女兒的腳下是一條通往山外世界的求學路。去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新疆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這令父親十分驕傲。

新疆裕民縣牧民哈布得拉什麼的小女兒昆樹阿克(中)在新疆醫科大學辦理入學手續(2月18日攝)。   

  新學期,哈布得拉什麼選擇親自送女兒去大學報到,這也是年近六旬的他第一次去600多公里外的烏魯木齊。“自己祖祖輩輩都是牧民,女兒是我們家的第一個大學生,以後的生活會更好。”他滿臉喜悅地説。

  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創業。他們在夏牧場開起牧家樂,少數民族風情、獨特的生態資源以及當地土特産吸引眾多遊客,實現了從遊牧到“牧遊”的轉變。

  這種觀念的轉變並不僅僅限于北疆牧區。遠在東天山腳下的新疆哈密市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牧民的觀念也在改變。

  這個冬天,大部分牧民下山進城,但當地大學生馳娜爾卻留在舊居“冬窩子”,用最新潮的方式展示家鄉之美、記錄家鄉之變。   

大學生馳娜爾身著盛裝翩躚起舞,錄制短視頻。受訪者供圖   

  她用手機拍下一段段視頻,和網友分享“冬窩子”的生活場景和家鄉的山川雪原。在她的視頻裏,既能看到傳統轉場的延續,也能看到硬化牧道取代了羊腸小道,牛羊搭上了汽車,牧民在城裏也置了新房。

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牧區大學生馳娜爾(中)在冬牧場上拍攝關于牧民生活的短視頻。(受訪者供圖)   

  “我想讓更多人知道,新時代中國哈薩克族遊牧生活是這麼方便,有太陽能,還有無線通信。”馳娜爾期盼有更多遊客前來感受新疆的山水風情和牧民的新生活。

[責任編輯: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9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