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新疆塔城:聚焦“土特産” 書寫鄉村振興新畫卷

作者:    來源: 新華網    日期: 2023-02-21

  柴火饃、火紅椒、鄉村游……走進新疆塔城鄉村,處處呈現勃勃生機。近年來,塔城地區鄉村産業發展迅猛,當地聚焦優勢資源,探索做活“土特産”大文章,做大做強“金字招牌”,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柴火饃饃飄香助增收

  和面、揉面、烤饃……在沙灣市大泉鄉燒坊莊子村,村民杜學惠夫婦一大早就在院子裏忙碌。夫妻倆忙着趕制大量柴火饃以滿足顧客的需求,“越來越多人喜歡手工做的柴火饃”。“庭院經濟”成為杜學惠家增收“新引擎”。

  小時候常看媽媽用柴火燒饃饃,如今,柴火漸漸被燃氣和烤箱取代,饃饃的花樣和種類越來越多,杜學惠卻怎麼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2018年,杜學惠開始嘗試在家做手工烤饃饃出售。原味、香豆子、胡麻、堅果等十幾種口味的柴火饃,引來不少回頭客。

  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好,杜學惠和丈夫合計着在縣城開了“惠軍柴火饃饃”店,註冊了自己的商標,主攻柴火饃饃。“為了能做出更天然、更美味的饃饃,我們在沙灣市大泉鄉和西戈壁鎮2個小菜園裏種植南瓜、紅花、香豆子、胡麻等農作物,同時還買了一套院子,專門在小院裏製作烤饃饃。”杜學惠説。

  杜學惠正在展示柴火饃饃(右)和年饃(左)。新華網發 張婧攝

  近年來,沙灣市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倡導鼓勵發展庭院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自投入市場以來,“惠軍柴火饃饃”憑藉酥軟可口、自然純正的品質被新老顧客讚不絕口,銷量也逐年增多。

  目前,通過電商平台,“惠軍柴火饃饃”這一招牌也走出新疆,走進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杜學惠也借此年收入達到20余萬元。

  火紅線椒映紅致富路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定為“中國辣椒之鄉”的沙灣市安集海鎮是新疆辣椒主産地之一。這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是種植線椒的一方沃土。目前,安集海鎮辣椒種植面積近4萬畝,佔全疆辣椒面積的十分之一,成為北疆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場,辣椒遠銷陜西、湖南等內地辣椒加工集散省份和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沙灣市安集海鎮農民正在晾曬辣椒。新華網發 曾照美攝

  為了保證辣椒産品品質,提升市場競爭力,沙灣市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鼓勵椒農抱團發展。“我們公司跟農戶、合作社簽訂協議,幫助農民提供辣椒種子、田間指導,並以高於市場價收購,一畝地下來農民收入能多近200元,保障了農民的收益。”新疆廣海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廣洲介紹。

  近年來,在自治區支持市域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的推動下,沙灣市扶持本地企業對當地辣椒進行深加工,升級辣椒産業鏈,助力鄉村振興。新疆廣海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當地主要加工企業之一,目前已研發辣椒醬、辣椒絲等4個系列12個品種通過不同銷售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新疆廣海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包裝辣椒醬。 新華網發 張婧攝

  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沙灣線椒還通過當地網紅直播帶貨走出新疆,遠銷全國各大城市。“我們帶貨主要集中在當地農特産品,其中烏蘭烏蘇鎮的小香薯,安集海的線椒、四平頭等辣皮子,以及西紅柿塊、當地特色的辣椒醬等深受消費者歡迎。截至目前,已累計直播10余次,銷售額達到20余萬元。”直播帶貨達人張楠説。

  磨坊“磨”出幸福新生活

  隨着農業科技的發展,農耕工具漸漸成為大眾眼中“稀奇物”。在烏蘇市九間樓鄉詹家莊子村,農耕工具華麗轉身變成文化展品出現在人們面前,像一位久別的老朋友喚起一代代人的記憶。

  為挖掘保護好農耕歷史,傳承農耕文化,九間樓鄉詹家莊子村積極開展農耕文化展品的搶救、徵集和保護工作,建成佔地15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園。文化園內建有民俗展廳、農具展廳、群眾智慧廳、紅色之旅展廳、農事體驗、親子游戲互動區等,各展廳內分別展示有推土機、小四輪、鋤頭、磨盤、馬燈等老物件共800余件,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九間鄉詹家莊子村農耕文化園中的農耕工具。新華網發 張婧攝

  為更好地促進旅游業大力發展,詹家莊子村還開展農耕特色小鎮建設、老磨坊改造、荷花谷建設等項目,為鄉村旅游注入活力。

  九間樓鄉黨委書記楊繼萍説:“2022年,詹家莊子村被確定為第三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隊,這為發展鄉村旅游注入了動力。我們將繼續完善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村容村貌,吸引更多人來九間樓鄉參觀旅游,真正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居民拓寬增收渠道。”

  九間樓鄉詹家莊子村磨坊機器。新華網發 張婧攝

  隨着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優質農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九間樓鄉升級打造老磨坊,通過農産品深加工將農戶家生産出的農産品轉化成農副産品,進一步提高農産品競爭力和附加值,延長産業發展鏈條。2022年5月,詹家莊子村百年老磨坊開始改造,新建廠房500平方米,改擴建廠房600平方米。同時,該村積極引進粉條、石磨麵粉加工、食用油加工三條生産線用於開展農産品深加工。年可生産有機全麥麵粉400余噸、綠色食用油200余噸,質地純正粉條百餘噸,年創造利潤150余萬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

  “我們的磨坊主要是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股東+農戶’的運作方式開展農副産品深加工。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農副産品質量要求,全力打造優質農産品産業鏈,運用線下直營、線上‘互聯網+’的購銷模式,為生産出來的深加工農副産品提供多種購銷渠道,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楊繼萍説。(張婧、周倩)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