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從意大利留學回國,他為啥一頭扎進南疆

作者: 米日古力·吾    來源: 新疆日報    日期: 2023-02-10

  他是河北人,曾在意大利留學,然而回國後卻一頭扎進南疆,走遍幾百個鄉鎮村落,為了啥?

  為了木卡姆!

  他是誰?

  王江江!

  他與王洛賓同姓,雖沒有王洛賓那樣家喻戶曉,但對民族音樂同樣有顆熱愛的心。

  尋找讓世界認同、尊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唱響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為了追逐這一夢想,他尋訪了13年。

  “阿拉木汗在哪,新疆是個什麼樣。天山南北好地方,各族兒女愛家鄉……”王江江最新創作的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表達了他對新疆的真情與摯愛。然而13年前,他並未想過會來新疆。

  “一段悠揚的木卡姆旋律讓我和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王江江説。

  王江江從小熱愛音樂,大學考入西安音樂學院,之後在意大利米蘭深造,主修歌劇表演與作曲。留學的近3年時間裏,隨着對西方文化深入了解,他更加堅定尋找讓世界認同、尊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想法。2009年回國後,他開始了尋訪之旅。

  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廣西……都留下他的足跡,而新疆則是一個意外!

  一次,王江江在電視上看到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表演。“直擊心靈!”他瞬間被震撼了。

  “維吾爾木卡姆曲調跌宕起伏,歌聲高亢激昂,那麼多細微的變化,那麼多情感的交織……”初次“相識”,木卡姆就深深抓住了王江江的心,他立刻決定,“去新疆!”

  2010年7月,26歲的王江江開啟了新疆文化尋寶之旅。他以志願者身份在莎車縣十二木卡姆傳承中心做民間藝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幸運的是,一到莎車縣,就趕上當地一年一度的木卡姆大賽,讓他近距離享受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文化盛宴。

  “木卡姆特色非常鮮明,在選用歌詞、段落反復、伴奏手法、旋律裝飾等方面,都隨着歌者、樂者的不同而不同,這是用音樂進行心靈的咏唱。”一提起木卡姆,王江江便滔滔不絕。

  以音樂為紐帶,王江江與維吾爾族群眾交朋友,與民間藝人席地而坐同歌唱。他發現,木卡姆藝人大多年事已高,但當地卻沒有一套完整的民間藝人資料。

  “木卡姆影像記錄大都是群像,沒有個體故事,我要為他們每個人建檔,有姓名、出生年月和照片,還要有傳承經歷。”王江江萌生了這個想法。

  一路尋訪一路歌。在隨後的十多年時間裏,從喀什到哈密,從和田到伊犁,王江江走遍新疆300多個鄉鎮村落,通過影像、錄音、文字、圖片等方式,記錄整理了2000多名非遺傳承人的音視頻資料。其中,除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麥西熱甫,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新疆曲子、維吾爾族賽乃姆、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花兒(新疆花兒)、蒙古族長調等。

  2018年,作為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傳承》(第二季)第五集《心傳》的主人公之一,王江江帶觀眾了解、感受、品味吐魯番木卡姆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美麗新疆。

  2020年,在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新疆藝術研究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王江江帶領團隊對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展開新一輪的記錄與整理。深入民間走訪了200多位傳承人,目前已記錄完成十二木卡姆12部、吐魯番木卡姆12部、哈密木卡姆12部、刀郎木卡姆9部,傳承人口述人物志77部。

  “鄉親們説,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時,我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王江江説。

  “新疆各族群眾特別熱情,走到哪都有燦爛的笑容和熱情的擁抱。我們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就像一家人。”王江江説,在挖掘、記錄整理新疆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很多朋友,學會了維吾爾語,習慣了喝奶茶、吃馕、抓飯和拌面,走到新疆任何一個地方,隨意敲開一扇門,主人會跟他熱情聊天,離別時請他有空來吃飯,這種感覺很溫暖……

  如今,王江江在社交媒體平台開設了“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賬號,陸續推出木卡姆演奏的短視頻,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新疆音樂之美。

  “我熱愛木卡姆,記錄、傳承是我的責任,這條路任重道遠,我會堅持走下去。”王江江説。

[責任編輯: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5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