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能不能把高標準農田轉化為數字資源實現線上交易?”“農産品增産後能不能通過系統分析發現增産的根本原因?”“我們要在高標準農田裏搭建數字系統、智能系統。”……2月1日,在沙雅縣農業農村局會議室裏,一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招標研討會正在進行。
“沙雅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3萬畝,建成後要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這樣才能讓高標準農田在生産上發揮出高水平。”沙雅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宋勇説。
建好高標準農田不是目的,讓高標準農田發揮更大作用才是目標。
春節前,沙雅縣已經開始謀劃高標準農田建設數字化的具體方向和細節,2月1日的這場招標研討會就是和擬投標的公司進行溝通,明確建設的具體內容。
沙雅縣要通過互聯網為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涉農部門及移動信息化應用端提供服務,把高標準農田搬到互聯網上,實現耕地管理、林果管理、農業社會化服務、畜牧業管理、鄉村資産監管等方面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管理。
“簡單地説,就是打破地域、時間的限制,讓高標準農田、畜牧業發展、土地資産都能在互聯網上進行管理和交易,從實體資産轉化為數字資産,讓更多人通過互聯網實現線上交易。我們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這一目標。”宋勇説。
宋勇介紹,在以往的實踐中,土地只能通過實地查看的方式才能確定流轉意向,如果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國內其他省份的企業就能獲得更多信息,讓高標準農田實現增值。
一方面,沙雅縣農業農村局在謀劃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賦能,另一方面鄉村裏也掀起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熱潮。
“今年我們村將主要採取‘農戶+合作社’的模式進行適度規模經營,這樣一來,高效節水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等技術都能實現,土地收益就更高了,村民把土地入股合作社以後,還可以外出務工實現增收。”1月31日,沙雅縣努爾巴格鄉阿熱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艾斯喀爾·麥麥提正在組織村民開會。
“這事靠譜,我聽親戚説了,英阿瓦提村2019年就這麼幹了,他們的土地面積跟我們差不多,但是規模經營後,土地收益每畝提高了300多元,外出務工每個月還能收入3000多元。”阿熱勒村村民堯力達西·買合木提説。
沙雅縣從2017年開始嘗試三種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式:“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農戶+家庭農場”。合作形式不同,帶來的變化也不同。比如“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可以形成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共同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而“農戶+家庭農場”的模式則讓更多土地集中到種植大戶手中,既鼓勵家庭農場發展,又解放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
“高標準農田建設給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又給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光明的前景,我們就是要通過多方努力,讓農民錢包更鼓、生活更幸福。”宋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