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新春走基層|在70米高塔上,他們化風為電

作者: 茍立鋒    來源: 新華網    日期: 2023-01-29

  “去巡檢啦!”扎緊褲腿,戴好手套,楊磊使勁推開被風抵緊的門,與同事韓小波、劉國臣冒著戈壁灘零下20℃的嚴寒,走向天山腳下的“白色森林”。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中國風電搖籃”之稱的新疆達坂城風電場。冬日晴空下,一座座風車整齊排列,“白色森林”與雪山相映成畫。記者與巡檢工人一起頂風逆行,攀上高塔,感受他們化風為電、守護萬家燈火的艱苦付出。

  達坂城風電場遠景。(記者茍立鋒攝)

  一曲《達坂城的姑娘》讓達坂城名揚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裏還是中國的“風谷”。來自吐魯番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季風,在峽谷兩側高聳的天山山脈“擠壓”下,形成類似穿堂風的“狹管效應”,造就了達坂城年250億千瓦時的風能蘊藏。隨著風車增多,像楊磊這樣的巡檢工人,肩負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寒冬臘月,達坂城的勁風刮在臉上,如同“挨刀子一樣疼”。為保證機組正常運作、將風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力,楊磊和同事幾乎每天都跋涉在茫茫戈壁上。2022年,他們所在的三峽新能源新疆達坂城風電場站發電量約1.24億度,足夠5.2萬戶四口之家一年所需。

  一路顛簸前行,楊磊一行來到場站33號機組下方,剛剛還有些模糊的“白色風車”化身為眼前的龐然大物。70米高的風機塔筒,相當于25層樓高,攀爬上去,“夏天一身汗,上去是悶熱的機艙,冬天也是一身汗,上去是凍透的機艙。”

  按下關機按鈕,換上安全衣,檢查免爬器及隨身工具,“老師傅”韓小波第一個站上踏板,扣好鎖扣,雙手緊握操縱桿,免爬器緩緩上升。楊磊説,免爬器去年才裝好,之前巡檢工人只能沿臺階爬,光爬上去就得十幾分鐘,有時還要攜帶20公斤重的更換設備。“有一年冬天我在風機上一直待到夜裏兩點,一天爬了四個來回!”

  不過,免爬器並不能直達。升至60多米高的一個平臺後,工人還要再爬約2米高的梯子,才能進入最高處的機艙。

  風電場站工人正在風機塔底檢查檢修裝備。(記者茍立鋒攝)

  機艙是一個半球體,其間布滿控制櫃、液壓站、潤滑油站等儀表設備,空間逼仄,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液壓站工作壓力正常,偏航電動機正常,滅火器壓力不足……”韓小波看得仔細,劉國臣跟著記錄。劉國臣告訴記者,雖然智能化監測已經普及,但巡檢往往能發現許多隱患,所以大意不得。

  對幹了10多年的風電巡檢工作,韓小波説得很尋常:“我就是一顆螺絲釘,在崗位上把工作幹好,保證設備正常運作。”

  中午12時許,風速超過10米/秒,塔筒晃動幅度越來越大,記者的心也懸了起來。忙著記錄數據的劉國臣説,記得第一次上塔,怕得要命,感覺塔筒要倒了,“現在習慣了,有時擺幅能達到10公分,人在機艙裏就像在踩高蹺。”

  下了風機,一行人又驅車駛向測風塔,查看設備運作情況。楊磊手腳並用,每上一格鐵架便取下安全繩扣再扣一次。短短幾分鐘,記者的棉衣、棉帽像被剝空了一樣,大風裹挾著雪粒、沙土打在臉上,針扎一樣疼。

  風電場站工人正在攀爬測風塔。(記者茍立鋒攝)

  下午14時左右,當日巡檢結束,一行人終于回到車裏。發動汽車,打開空調,三人不停跺腳搓手,往外啐著“吃”了一嘴的沙子,動作出奇地一致。隨著皮卡車駛離,身後的“白色森林”漸漸又小了起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大幅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準,建設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在楊磊工作的場站外,不遠處,總裝機容量50兆瓦的二期項目正吊裝建設,預計2023年3月投産運作。

  荒漠戈壁上,大風車葉片轉動不息,將寒風與遠方的燈火實現了神奇置換。“中國風谷”達坂城,不僅給許多人帶去一首耳熟能詳的民歌,還將自己特有的“風光”,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力,為億萬家庭送去溫暖和光明。(記者茍立鋒)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1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