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是疆二代,熱愛這塊土地,想要將新疆的人新疆的事展現出來。”新疆作家鞠利説。從新疆的角度出發,用新疆人的情感來譜寫新疆故事,新疆作家鞠利一直秉持着這個信念。

(作家鞠利接受採訪)
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説《駐村兄弟》近日出版,以新疆“訪惠聚”駐村工作為題材,以主人公任樂水參加新疆開展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故事為主線,敘述了由漢族、維吾爾族組成的一個家庭兩個民族三代人,跨越五十年滄桑歲月,血脈相連的愛的傳奇。
書中詳細地描繪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傳奇情感故事。作家鞠利歷時三年,赴南北疆幾十個駐村點采風,以宏大的歷史敘事,展現了新時代新疆“訪惠聚”駐村幹部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以駐村工作隊為代表的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新疆各族人民建設美麗新疆、共圓祖國夢想的精神風采。
“主人公原型,就是每一位為駐村工作奔波奉獻的駐村幹部本人”
在位於解放南路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內,記者見到了作家鞠利。年近54歲的他兩鬢泛白,但目光炯炯有神,雖然有工作中嚴肅的一面,但言語中卻又不乏幽默。
談到創作這本書的初衷,鞠利説,他本人曾在南疆工作過30多年,後因工作原因,多次參與到“訪惠聚”工作當中,不管是對駐村工作還是駐村幹部都有一定的了解。“訪惠聚”工作開展至今,人心穩定,社會主義農村展現出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這其中,每名駐村幹部都在為了百姓和家、國義無反顧地奔波着,奉獻着。
“每一位駐村幹部身後,都有萬千支持着他們的家庭,還有無數雙眼睛關注着駐村工作。大家都能感受到這件事不斷推進的步伐。”鞠利説,駐村工作的開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世界、駐村幹部們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最重要的就是這其中,深厚的“兄弟”情誼,將之融入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大愛之中,賦予了它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含義。“作為身處其中的文學創作者,我有義務將它書寫出來。”
《駐村兄弟》這本書中刻畫的主人公任樂水率駐村工作隊建強基層組織,做好群眾工作,拓展致富渠道,推進精準扶貧的生動故事,讓任樂水、賽買提、阿巴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向讀者們走來。
不少讀者好奇,如此生動的人物形象一定擁有人物原型。對此,鞠利解釋説,“主人公原型,就是每一位為駐村工作奔波奉獻的駐村幹部本人。書中人物不辭辛勞、不畏艱難,為了祖國利益和邊疆安全,為了民族團結與和諧盡心盡職的形象,放在任何一個駐村幹部、駐村工作隊中,都能與之吻合。”
在創作之初,鞠利從未設想過自己的讀者群,他只是單純的想要寫下這些時代的英雄。待出版之後,許許多多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有駐村幹部本人,有他們的家人,有那些駐村工作的參與者,更多的則是那些迫切想要了解新疆“訪惠聚”工作的人。
“在寫這本書時,我常想,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的幸運和幸福裏,都有西北邊關守衛家園的平凡英雄的奉獻,這就是這些故事的意義。”當這本書的好評從四面八方向他湧來,鞠利覺得,自己寫這本書想要收穫的已經得到。
駐村幹部:《駐村兄弟》在工作隊裏爭相傳閱
楊志榮是新疆人民出版總社駐和田縣罕艾日克鎮巴士托奴村“訪惠聚”工作隊的副隊長,2018年10月,工作隊收到了來自出版社的禮物——《駐村兄弟》這本書。“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廣泛發行,整個工作隊也只有一本,很多隊員們都排隊等看書。”
當駐村隊員們在書中看到描寫“訪惠聚”工作的內容時,不自覺地就會將自己帶入其中。“都是非常真實的工作隊實際工作情況,很多細節都讓我們深有感觸。”
看到這本書,楊志榮會不自覺地回想自己這兩年的駐村生活,他説,有時候開展“訪惠聚”工作,沒有時間回想,總覺得做完一件事還要想著還能做什麼,一直在向前看。“但靜下來看這本書時,它會將我拉回剛開展駐村工作的那個時候,然後在書中看到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看到群眾和鄉村的每一個變化,大家都越變越好,很欣慰也很激動。”
讀書時,他總會為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感動落淚,在他眼裏,一句簡單的描寫,其實蘊涵着對駐村幹部們最深的了解。
“書中對兄弟情的描寫最深刻,那種工作隊員之間朝夕相處的兄弟情,各民族之間超越血緣的感情,都很真實。”楊志榮説,駐村幹部們常提起“一段駐村路,一生駐村情”,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收穫了很多一生難忘的獨特經歷。
人與人之間,往往就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關心的話語,甚至是一個表情,都讓時間和距離縮短。“村裏的艾吾提奶奶一見到我們的隊員就塞吃的,今天塞蘋果明天塞紅棗;賽麥爾大叔讓姑娘給我們每人縫製一頂漂亮的小花帽;村裏那些可愛的孩子們總會圍着我們一個勁地喊老師好……這些美好,讓人從心底感到溫暖。”
隊員都説,駐村工作讓他們成長很快,群眾和鄉村的巨大變化,讓和楊志榮一樣的駐村幹部們打從心眼裏感到開心,也讓他們認可了自己的付出。
通過《駐村兄弟》這本書,每一位駐村幹部那些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得到的肯定,更令他們欣慰。

“我的丈夫是‘訪惠聚’工作的一員,我為所有同他一樣的人們感到驕傲!”
石磊的丈夫邢剛也是一名駐村幹部,她説,當丈夫讀完這本書時,第一時間將這本書推薦給了自己。“他在電話裏説,我總好奇駐村工作到底是啥樣,看了這本書就都懂了。”
從拿起《駐村兄弟》開始,石磊就放不下了,她一口氣讀完不過癮,又給丈夫打電話想和他討論故事情節,但接起電話説了沒兩句丈夫就又去忙了。好不容易等到他再回電話,電話另一頭興奮的聲音告訴時磊,村裏的渠道好不容易疏通了,澆地灌溉再不用愁。
“太好了!”時磊説,所有的感慨也比不過此時和丈夫心靈相通的喜悅。雖然她沒有參與過駐村工作,但因為有一位這樣的家人,讓她對“訪惠聚”工作有好奇,也有理解,更多的時候是想起丈夫和其他工作隊隊員們,在為了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默默付出,作為他背後的支柱,自己也不能示弱。
邢剛説,當他讀到書中主人公讀研究生的兒子因為一些事情退學,妻子獨自前往異地為孩子辦理一切事宜,但在很久之後才告知他這一片段時,內心也久久不能平靜。“我的母親今年85歲了,孩子也正上中學,妻子的工作也很忙,但她在家裏將一切都打理得很好。”
2018年9月,母親因病住院,待妻子告訴他時,母親已經康復出院。聽着妻子在電話另一端言語輕鬆地説,“媽怕你擔心,不讓我説。我想著自己一個人能處理過來,也就沒想和你講。”邢剛在電話裏向記者講述這些時,聲音略帶哽咽,他説,當妻子為他驕傲時,他也為妻子感到自豪。
“你‘忙’大家,我會堅守好咱們的‘小家’,我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石磊説,自己和萬千駐村幹部的家人一樣,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理解“訪惠聚”工作,希望通過駐村幹部的努力,讓鄉村舊貌換新顏,讓諸多駐村幹部能夠繼續堅定不移地走在“訪惠聚”的道路之上。
而《駐村兄弟》就是這樣一本書,它像是一盞燈給那些想要了解“訪惠聚”的人們一個機會,讓大家更能貼近駐村工作。石磊説:“在這本書裏,你不僅能看到工作隊隊員們的努力,你還能看到基層幹部、群眾、家屬,所有人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奮鬥的激情。這份激情屬於我們的新疆,它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