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三國志》寫本1500余年前曾在吐魯番流傳

作者: 趙梅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    日期: 2022-12-02

  晉代著名史書《三國志》,在成書短短20年時間裏,就傳入當時的西域高昌,成為人們喜愛的讀物。新疆博物館館藏的精品文物《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見證了這樣一段歷史。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新京報記者 浦峰攝

  新疆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長72.6釐米,寬23釐米。該殘卷為紙本,作烏絲欄,殘存41行,墨書570余字,內容為《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傳二》建安二十五年至黃武元年一節。寫本殘卷于1965年出土于吐魯番安樂古城南面的蘇公塔遺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陶甕裏發現的,同時出土的還有《魏書·臧洪傳》殘卷、佛經殘卷、梵文貝葉經寫本等。

  這件寫本殘卷後經專家鑒定,年代應該在西晉時期,是國內現存年代最早的《三國志》寫本殘卷。“也就是説,從陳壽成書到西晉滅亡之前的短短20年時間,《三國志》就已經傳入西域高昌,可見當時中原文化在西域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之深。”阿迪力·阿布力孜説。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在研究寫本殘卷字體時發現,上面的字體竟是當時抄寫佛經時使用的“生經體”。《三國志》內容與佛教沒有什麼關聯,人們為何會用“生經體”抄寫這本書?有人猜測:也許這裏曾居住過一位中原來的高僧,《三國志》的記載內容引起他對故鄉的深深眷念,因此,他用“生經體”抄寫了這本書。“也有可能是《三國志》傳入高昌後,深受各族人民喜愛,以至于佛寺的僧侶們也在抄寫、誦讀這本史書。”阿迪力·阿布力孜説。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為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陳壽早年曾任蜀國官員,歷任衛將軍姜維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國滅亡後,西晉司空張華欣賞其才華,舉薦他入晉為官。太康元年(西元280年),晉滅東吳,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結束。這一年,48歲的陳壽開始撰寫三國歷史,約在太康十年完成了《三國志》巨著。該書共65卷,近37萬字,講述了西元220年至西元280年60年間三國爭霸的歷史。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羅貫中以此為基礎,寫出了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

  如今,三國的時代已過去1500余年。然而,三國的歷史和故事依舊長盛不衰。透過《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人們依舊能領略到千年前絲綢之路的繁華,西域和中原密切的文化交流,並在殘卷的字裏行間,感觸中華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7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