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新農景展現豐收成色

作者: 熱依達    來源: 新疆日報    日期: 2022-09-24

  金秋時節,天山南北一派豐收景象。田野裏,“大塊頭”來回穿梭;天空中,植保無人機精準噴灑;溫室大棚裏,智慧設備大顯身手……這些“智慧”農機的加入,讓農民豐收更有底氣。

  農機唱主角 省時又省力

  拜城縣亞吐爾鄉帕什塔其村玉米地裏,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整齊,一個個玉米棒顆粒飽滿,收割機和運輸車輛的轟鳴聲在田間地頭奏響豐收交響曲。

  帕什塔其村種植戶吐爾地·買合木提看著收割機來回穿梭于自家玉米地,收割、裝車等工序一氣呵成,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太方便了,機械作業效率高,人工成本低。”吐爾地雙手叉腰,瞇著眼看著正在收割的玉米。

  今年,亞吐爾鄉共種植玉米2.8萬畝,其中常規玉米2.2萬畝。為確保玉米顆粒歸倉,亞吐爾鄉組織了37臺大型收割機開展作業,目前收割工作已接近尾聲。

  隨著小麥、玉米、棉花、辣椒、西紅柿等農作物相繼成熟,天山南北的農田裏,“大塊頭”成了主角。

  近年來,我區各地大力推廣適合當地使用的農用新機具、新技術,傳統人工正被一臺臺力量強勁、技術先進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

  9月23日,在沙灣市柳毛灣鎮沙門子新村一處棉田裏,一臺打包式採棉機不停地穿梭忙碌,一邊採收,一邊進行打包,不一會兒一個包裝整齊的棉團就落地了。

  隨著北疆的棉花迎來收獲季,沙灣市174.51萬畝棉花陸續吐絮成熟,開始機械化採收。

  “採棉機工作一個小時能採收30畝地,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大概能採收270畝地,效率很高。10月20日後,我們就跨區到阿克蘇地區作業了。”沙灣市採棉機駕駛員汪自恒説。

  今年,沙門子新村種植棉花3.9萬畝,全村有9臺採棉機,預計20天左右採收完畢。

  沙灣市是我區重要的棉花主産區,每年種植棉花面積穩定在180萬畝左右。“沙灣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7%以上。棉花、玉米、小麥、辣椒等大宗農産品已實現全程機械化,機械化率達100%。”沙灣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推廣研究員高永健説。

  據了解,2021年,新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品質發展,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準達85.48%,農林牧漁綜合機械化水準達70.59%。全區農機總動力達2466萬千瓦。

  今年,我區力爭全區農機總動力穩定在2490萬千瓦左右,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5.7%,農林牧漁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1%。

  農藥從天降 作業效率高

  9月16日,在輪臺縣哈爾巴克鄉吾夏克鐵熱克村一處棉田內,棉花開始陸續吐絮,一架植保無人機在飛手規劃好航線後開始精準作業,向即將採收的棉花噴灑脫葉劑。

  “今年我種了1500畝棉花,今天給棉花打第一遍脫葉劑,過幾天再打一遍,預計10月中旬就可以進行採收了。”吾夏克鐵熱克村村民王頂玉説,通過土地流轉,他家小塊地整合成了高標準農田,從種到收實現全程機械化,省時又高效。

  輪臺縣今年種植棉花共計112.35萬畝,由于無人機植保作業效率高,省時又省力,無人機植保作業也越來越被種植戶所接受。

  “我們按照技術員的指導,準備每畝地噴施30克脫葉劑、100克乙烯利,分2次噴施。噴施脫葉劑後,棉花光合作用好,能夠促早熟,棉桃成熟度也高,産量也會提高。”9月14日,烏蘇市車排子鎮葦湖村村民張成江正在自家200多畝棉田進行脫葉劑噴施作業。

  張成江告訴記者,往年他都使用拖拉機打藥,這會造成棉鈴損失,影響産量。今年,水肥充沛、田間管理到位,又有了植保無人機的助力,讓他對棉花豐産豐收充滿了信心。

  記者了解到,植保無人機可按照事先規劃好的飛行路徑進行作業,只需數十分鐘就能完成10余畝地的噴施作業,可讓霧化藥液均勻地附著在植株表面及葉背上,實現精準噴施,相比傳統植保機械,每畝棉田可節省30%以上脫葉劑。與機車噴施作業方式相比,效率更高且智能、精準、高效,為棉花後期機採打下了堅實基礎,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發展效應正日益凸顯。

  近年來,作為新興的智能農機代表性産品,植保無人機在我區得到快速推廣應用。目前,新疆植保無人機數量超過8000架。

  科技來賦能 戈壁變良田

  9月中旬,在莎車縣戈壁産業園,一大片戈壁灘上草木稀疏,唯有3300座日光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日光溫室大棚裏,西紅柿、辣椒鬱鬱蔥蔥,智能通風係統、智能溫控係統、水肥配比機等設備一應俱全。

  “我們的種植戶可以通過手機上的物聯網終端來管理、監測每一座大棚。缺水、缺肥都會發出警告,種植戶在家拿著手機就能及時調整,特別方便。”莎車縣戈壁産業園負責人魏興亞説,這種智能化種植模式相比傳統種植可以節約90%以上的水肥。

  “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施肥,在手機上一點就能操作。以前兩小時才能幹完的活,現在10分鐘就搞定了。”9月23日,在大棚裏給辣椒挂秧的莎車縣烏達力克鎮巴格艾日克村村民肉孜依明·尼亞孜説。

  走進位于和田縣萬畝設施農業基地的新疆盛世華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日光溫室內的無土栽培、碗式栽培、水培等新型栽培模式讓人大開眼界。

  “在手機上設置好溫度,如果超過28攝氏度,手機APP就會報警。可以通過APP打開防風口、給大棚鋪棉被。”新疆盛世華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國濤一邊演示一邊説,2個技術人員拿著手機就可以操控灌溉100多座大棚。

  據了解,這裏的每座大棚佔地3.3畝,以種植西紅柿為主,年産量60噸,全年計劃生産蔬菜7萬噸以上。

  “我們引進了無土栽培技術。不使用傳統的土作為介質,而是使用河沙與爐渣,爐渣有較好的保水性、透氣性,按比例配置後種植果蔬,果蔬生長快。”孫國濤説。

  戈壁灘變菜園,如今在南疆已不再是新鮮事。通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昔日的戈壁灘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良田。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2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