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新農人共鋪豐收畫卷

作者: 杜建輝    來源: 新疆日報    日期: 2022-09-22

  9月17日,在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喀拉布勒根鄉闊克鐵熱克村,在村民達吾列提別克·葉爾江家的玉米地裏,美麗田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人駕駛著玉米收割機轟鳴而過,玉米採收從摘穗、剝皮到脫粒、裝運一氣呵成。

  金秋九月,天山南北各地鄉村,常見穿梭在番茄地裏、辣椒地裏的各種大型採收機。而這背後“操盤”的是我區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一位位新農人,他們不斷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産各個環節,從而和萬千農民一道,助推鄉村産業振興,繪就了一幅幅壯美的豐收畫卷。

  放下鋤頭開起農機

  “機械化就是好,過去150畝玉米耕種收,全靠人力,現在胡大哥合作社的機子一天就收完,省錢省時又省力。”站在地頭,看著金黃的玉米粒進入收割機的儲藏室,達吾列提別克高興地説。

  達吾列提別克口中的“胡大哥”是美麗田野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德義。10年前,胡德義把鄉裏的20余名農機手組織起來,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有社員50人,各類農機具齊全,春耕秋收時給農戶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去年,該合作社社員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合作社的農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喀拉布勒根鄉喀拉塔斯村的玉米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5000畝擴大到現在的3萬余畝。如今,許多農戶把自家農田交給合作社托管,安心當起了“甩手掌櫃”,出門務工或經商,又多了一份收入。

  隨著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的發展,各種農機已經成為新疆農民種地的得力幫手,許多農民變身職業農民,成為農業發展路上的弄潮兒。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興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建軍,15年前借了4000元錢,買了一輛二手小四輪拖拉機,和哥哥晝夜輪流駕駛,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購置了12臺(套)農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機手。他手把手地教村民用農機耕地、播種、打藥,還幫他們擔保貸款購買農機。

  2010年,王建軍成立了農機合作社,推行“農戶+基地+合作社”模式,從提供單一的機耕、機插或機收訂單服務,到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當年就創收50萬元;第二年,合作社純收入達到165萬元。如今,該合作社已有53名成員,128臺(套)農機,春耕秋收,跨區作業面遠到阿勒泰、塔城等地區。

  近年來,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産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其專業化、組織化等優勢,農業生産力得以進一步提升,農業增産降本、提質增效成效明顯。

  返鄉創業種養致富

  9月20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鐵幹裏克鎮果勒吾斯塘村愛健康紅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玉鵬正在重新設計網店頁面。“紅棗就要採收了,網店的照片要更新。”韓玉鵬笑著説。

  2013年,曾任職一家企業駐外高管的韓玉鵬,看準了家鄉“若羌紅棗”這一金字招牌,回到家鄉成立紅棗合作社,目前成員達105戶。他還注冊公司做起了電商,組織當地電商創業人員抱團發展。

  目前,韓玉鵬的公司有3條紅棗初加工流水線,一條深加工凍幹線,日産能在100噸以上,加工模式從原有的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擴展。除了凍幹紅棗,韓玉鵬還準備生産紅棗原液、紅棗酵素及衍生産品紅棗罐頭、紅棗茶等,集種植、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提升紅棗産品附加值,帶動棗農增收。

  “公司二期保鮮庫工程下個月就可以投入使用,年處理鮮果260噸,到時將免費為廣大農戶和電商提供倉儲,還能帶動當地60多人實現就業。”韓玉鵬説。

  近年來,有許多像韓玉鵬一樣的年輕人選擇了回鄉創業。2015年,大學畢業的沙納提別克·艾克木江毅然回到家鄉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小拐鄉團結新村,當起了“牛倌”,發展肉牛養殖産業,打破了團結新村近60年只養殖本土黃牛的歷史。

  沙納提別克在村幹部的幫助下,申請了項目補貼資金,創辦了養殖合作社。改造牛羊圈舍,升級飼料加工機械等硬體設施,引進經濟價值高的褐牛和西門塔爾牛,進行肉牛品種改良。

  隨著改良牛犢的增加,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有20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去年合作社分紅,每戶就增加了1萬多元的收入。”沙納提別克高興地説。

  目前,團結新村養殖的改良牛存欄數已從2017年的720頭增長到目前的近1700頭。牛出欄數600多頭,實現産值960萬元。眾多養殖戶通過養牛走上了致富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宜人的居住環境、優惠的創業政策、廣闊的發展前景,帶動一大批鄉村産業加速形成,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回鄉創業。

  綜合經營廣開渠道

  在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比格艾日克村的石榴園裏,葡萄架下,麥麥提圖爾蓀·喀日正忙碌著。

  2006年,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的麥麥提圖爾蓀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比格艾日克村,創辦了喀什市花園農産品專業合作社,建了保鮮庫,從一名城市白領變成一名新農人。

  麥麥提圖爾蓀以“農民+合作社”的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特色林果業和蔬菜種植業,打通葡萄、石榴和蔬菜銷售渠道,將村裏的石榴、葡萄銷往北京、廣州、長沙、烏魯木齊市等地,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如今,喀什市花園農産品專業合作社已發展成集葡萄、石榴、蘋果等鮮果收購、分揀、篩選、冷藏銷售為一體的綜合經營體。麥麥提圖爾蓀為伯什克然木鄉的葡萄、石榴銷售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永寧鎮下岔河村村民馬林則把當地的牛羊肉賣到了全國各地,每年線上銷售量就達50噸,許多經營牛羊肉産品的企業、電商也慕名而來談合作,讓其代為加工牛羊肉産品。

  2013年,馬林開辦了主要以牛羊養殖繁育為主的焉耆縣永燁肉牛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牛羊肉生産、精細化分割、真空包裝以及銷售一條龍産業鏈,年銷售額從合作社成立之初的500萬元增加到如今的2億多元;安置當地25名村民就業;帶動100多戶養殖戶戶均增收3萬多元。

  “合作社除了在當地建立直銷店外,還在深圳建立外銷門店,今年預計實現外銷肉羊10萬只。”馬林説。

  在一個個像胡德義、麥麥提圖爾蓀一樣的新農人帶領下,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活躍在天山南北的廣闊田野上,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2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