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在博格達峰遙望千年“岩畫展”

作者: 銀璐    來源: 新疆日報    日期: 2022-08-22

  數千年裏,不斷有想像豐富、手藝精妙的人將現實生活與內心願景,刻在與博格達峰遙遙相望的高山岩石上,或許是期待著冰雪聖峰的庇佑……

  7月29日—8月7日,在穿越雪嶺雲杉林、蹚過冰河、行走于懸崖碎石路後,一支15人的科考隊伍在海拔約3500米的山嶺間,完成了博格達峰岩畫專項考古調查。

  天山深處發現古人“涂鴉”

  這次調查的目的是對岩畫的分布范圍、遺存面貌、內容風格及相關古代交通路線等資訊進行摸底調查,對岩畫進行規范化、標準化採樣及考古測量繪圖,用成體係的文字資訊、照片視頻素材、三維建模等,形成更為精確的一手研究資料,完成科考報告、保護利用項目建議書。

  “博格達峰岩畫為研究青銅時代早期西域與中原地區文化在沿天山一帶的交匯過程,提供了實物例證,對推進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發展脈絡的研究探索有重要作用。”阜康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閆松梅説,他們特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及其團隊,一同對岩畫群做專項調查。

  岩畫是指刻在岩石、石壁面、獨立岩石上線刻、浮雕等的總稱,也包括岩石上的彩繪。在文字誕生以前,岩畫是古人記錄生活和思想的“文書”,留存在中國各地的岩畫,北方多為刻,南方多為繪。刻使用的是磨刻、敲鑿、線刻法,博格達峰岩畫就是石刻的;繪使用的是從含有鐵的礦物中提取的紅色礦粉,結合天然植物有色汁液或者動物血液做顏料,比如位于阿勒泰市的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繪岩畫就是繪制的。無論石刻還是繪畫,岩畫多以剪影形式表現,人物動物植物大都只有輪廓。

  博格達峰岩畫位于阜康市天山深處的四工河谷上游的龍脊山,這裏屬于高寒區,地表岩石、砂石很多,植被較少,分布著一些地衣、雪蓮等耐寒植物。岩畫所在的岩石體積、面積都比較大,表面形成了黑色或黑褐色的沙漠漆,岩畫呈黃褐色、深褐色、灰褐色和黑褐色。

  “這裏的岩畫是畫者用石質工具通過密點敲鑿法制成,多為人物和動物的剪影,邊緣粗糙,大多數未經磨制。有小部分邊緣比較規整,表面光滑,也可能是用硬度更硬的石器或金屬工具雕刻並打磨過。”昌吉回族自治州原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遲文傑説。

  距離首次發現博格達峰岩畫已經過去了17年,2012年這裏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岩畫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加上處在人跡罕至的高海拔地區,如今岩畫上的圖案大部分都保持著清晰樣貌。但是,也有一些岩畫因為日曬、風蝕、雨刷出現剝蝕和模糊,有些地方還因岩體崩裂而導致缺損。

  截至目前,在此區域發現的岩畫有150余組,初步判斷刻鑿時間從西元前第三千紀持續到西元13世紀末,甚至還有現代人刻的。圖案以單體動物為主,還有狩獵、駕車、戰鬥圖。“這是目前新疆地區已發現的岩畫中,海拔位置最高、年代跨度較大、序列完整的岩畫群,而且早期岩畫的風格獨特。這個岩畫群體量較大,內容非常豐富,有獨立人物、動物的個體畫面,也有多人多物成組的大場景畫面。”郭物説,博格達峰岩畫是新疆迄今發現的岩畫遺址中獨特少見的。

  再現數千年前生活場景

  搭弓射箭、圍捕獵物、駕車徐行、騎馬飛馳、歡快起舞、多人祭祀……在博格達峰岩畫上,數千年前的生活場景得以再現。

  岩畫的文化內涵在于,它記錄著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態、社會關係和宗教信仰,以及為適應自然環境變化而發生的行為方式提升,是研究早期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的重要依據之一。

  “這裏岩畫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是狩獵和舞蹈的場景,可以清晰辨認出人物和北山羊、盤羊、鹿、駱駝、馬、狗、狼、虎等動物,還有馬車、弓箭等生活用具。”阜康市博物館副館長馮超説,這些岩畫的發現,對于探索新疆早期文化的來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時的畫者非常注重對物體特徵的表達,北山羊和盤羊的區別在角上,一個長有弧度,一個粗壯而卷曲。鹿的圖案有誇張的鹿角,狗的圖案有搖起的尾巴,駱駝的圖案背上有明顯的雙峰,獵人射箭時有騎射、步射、側身射多種姿勢。

  多位調查過博格達峰岩畫的考古專家都發現了此岩畫的獨特性,就是動物的身體部分都由兩個三角形對接而成,像一個蝴蝶結,這種手法比較誇張,在我國境內極為罕見。不過據考古發現顯示,這種三角形構圖還在年代相對偏晚的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岩畫中出現過,畫中人物的身體也是由兩個相對三角形組成。

  郭物在《通過天山的溝通——從岩畫看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新疆在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聯繫》一文中寫道,博格達峰岩畫以兩個相對三角形表現動物身體的風格,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塞伊瑪裏塔什岩畫遺址群有諸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博格達峰岩畫的動物身體上加入了各種紋樣,提升了藝術性。這兩地刻鑿岩畫地點的海拔、方向、環境幾乎一致,比如都接近當地的最高雪峰,處于半封閉山谷之中,雪峰一般在岩畫的南部等,這個發現對于認識青銅時代此地區的人群遷徙方向、交往交流情況有重要價值。

  考古專家認為按照博格達峰岩畫所處的位置,有可能是為崇拜雪峰或祭祀而作。研究顯示,一般岩畫都與遊牧者的居所和墓葬在同一地區,相距在1公里范圍內,所以在高海拔、不適宜人居住地區少見岩畫。那麼古代先民選擇在這裏創作,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認為在神聖的地方可以尋求自然力量的支援。岩畫所在位置對面就是博格達峰,是觀賞雪峰最佳的位置,這個環境非常符合他們設置祭祀場所的審美需求。

  動物圖和狩獵圖的岩畫,多出現在臨近山峰和高山草場的地方,在博格達峰岩畫所在的地區周邊,還有多處匯集動物和狩獵場景的岩畫群,如阜康市吉沿堅岩畫和黃山溝岩畫,都很有代表性。

  這些岩畫的畫面感強烈,進入羊群的獵手、爭奪草場的持弓武士、互抵的公羊、潛伏的狼、驚慌失措的鹿、給主人當助手的獵犬等,成為一個個故事的主角。黃山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群野牛、野鹿、野羊結隊而行時,被手持石球的獵人帶獵犬攻擊的畫面,畫中小牛準備撞向獵人,又被獵犬攻擊,其他動物四散而逃。

  有研究人員認為,在此地區出現大量狩獵、動物岩畫,説明這里長時間內都是遊牧人群的必經之地,留下了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跡。

  新疆岩畫記錄大千世界

  手持木棍,腳踩雪板的人,在林海雪原間飛馳,身邊則是奔逃的野牛、麋鹿……這是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繪岩畫上記錄的滑雪狩獵畫面,這幅經專家研究推斷産生于1.2萬年前的岩畫,讓阿勒泰有了人類滑雪起源地之名。

  從阿爾泰山到天山再到昆侖山,新疆的岩畫分布廣泛,考古研究顯示,已發現的岩畫年代最早的在石器時代,最晚的在西元13世紀左右。按題材劃分主要有動物畫、狩獵畫、放牧畫、車輛畫。

  除了石刻岩畫,新疆彩繪岩畫也不少,阿爾泰山腳下富蘊縣的唐巴勒塔斯、天山腳下特克斯縣的阿克塔斯、昆侖山腳下皮山縣的阿日希翁庫爾都發現了洞穴彩繪岩畫。

  阿勒泰地區是新疆岩畫分布最多的地方,目前已發現幾百處,題材和內容十分豐富,主題主要是生活生産場景和宗教祭祀活動,圖案大致包括北山羊、牛、狼、太陽、車馬、車輪等,有戰爭和狩獵場景。在部分岩畫裏,除了反映日常生活,還反映出服飾、粧容特色,比如在哈巴河發現的一幅岩畫上,駕車的人戴著尖帽子,身上的短裙下擺有流蘇狀裝飾;在富蘊縣唐巴勒塔斯洞穴岩畫中,一個人戴的帽子上還插著翎,額頭上還畫著線條。

  “早在四五萬年前,阿勒泰地區就出現了人類活動,但這些古代先民是否有原生態藝術,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發現,但到了距今4000至5000年時是有發現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于建軍説。

  在已經發現的岩畫中,有很多圖案還是未解之謎,比如在哈巴河縣的多尕特岩畫群中,就有一個形狀非常像飛機的圖案,它究竟代表什麼,研究者也沒有結論。“這應該是當時使用的一種車輛,當然也可能疊加了其他物品的外形,那時的繪畫技法還實現不了立體效果,導致很多畫面無法理解其意。”于建軍説。

  新疆岩畫所在的地方,基本都是自然環境優越,水草豐茂的地區,適宜居住、放牧、狩獵。如博格達峰岩畫所在的天山山脈,分布著大面積的雪嶺雲杉,有廣闊的高山草場、低山草場和荒漠草場,有多條水量豐沛的河流經年不息。

  在天山自西向東的沿線上,有溫宿縣小庫孜巴依岩畫、瑪納斯縣蘇魯薩依溝岩畫、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岩畫、托克遜縣托格拉克布拉克Ⅰ號地點岩畫、吉木薩爾縣松樹溝岩畫、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蘆塘溝岩畫等數十個岩畫群,證明天山沿線一直以來都是歐亞大陸東西方向人類活動最主要的大通道。

  康家石門子岩畫群是天山沿線極具觀賞性和文化內涵的岩畫群,岩畫長約14米,高約9米,畫面面積約120平方米,包含約300個各種姿態、大小的男女人物造像,大的跟現代成人一般,小的只有鉛筆高。岩畫為石刻,人物面部有了明確的眼、鼻、嘴,頭戴有翎毛的高帽,有豐富的舞蹈畫面,表現了當時人們祈求人丁興旺的願景,是我國岩畫中的珍品。它對研究原始宗教、原始舞蹈及雕刻藝術史有重要的價值。

  近年來,在全疆各級文物部門的努力下,新疆岩畫得到了相應的保護,包括設置防護圍欄、加大巡查力度防止人為破壞等。同時各地各級文博機構和文化企業也在積極活化利用岩畫,讓它以多種形式走入現實生活。

  “申報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繪岩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正在進行,需要做更精確的岩畫斷代和文物保護規劃。”阿勒泰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院長何會來説,目前在博物館的文創展廳及各景區的文創集市,都有依據岩畫而打造的各類文創産品和藝術品。

  在這次針對博格達峰岩畫的調查完成後,阜康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將啟動申報博格達峰岩畫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以便岩畫群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3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