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點燃了前來觀展人們的熱情,展覽舉辦近一個星期,網上預約觀展一票難求。
8月3日上午,在二樓浙江展區,一列茶桌引起記者注意。一身宋代服飾的茶藝師萍萍正在擺弄茶具,“可以在我們這裡體驗一下宋代點茶。”記者在茶桌前坐定後,萍萍遞來一把天青色細頸茶壺,“第一步,先把茶盞洗一下。”被熱水洗過的茶盞是溫熱的。接着,她拿出一小包用徑山茶研磨好的茶粉。“把茶粉倒在茶盞裏,然後沿着盞邊倒一點水,再用茶筅攪勻。”茶筅像一把竹制的小圓掃帚,輕抹幾下,茶粉就被調成糊狀。“現在,注第一道水後就可以打茶沫了。”在萍萍的演示下,茶筅要提着垂直在茶盞上,前後或左右快速攪動,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動作卻並不好做。“不要晃動整個手臂,要把力量用在手腕上,動作要快。”經過三次注水和打沫,一盞浮着厚厚茶沫的淡綠色茶湯就算調製好了。
“哇,這就是劉亦菲在《夢華錄》裏演的那個點茶吧,我太喜歡了,我們能試試嗎?”在圍觀的人群裏,有兩個女孩迫不及待坐在了茶桌前。“好的,你們請坐吧。”在萍萍的指導下,兩個女孩開始專注地操作起來。其中一位因為攪動茶筅的動作不夠標準和迅速,一盞茶湯被攪成了淺褐色。另一位悟性較高,攪出的茶湯泡沫細膩豐富,顏色淺碧。萍萍指着這盞茶説:“如果是在宋代鬥茶,這盞就勝出了。”她拿出一盒茶粉,用水調成膏狀後,遞給勝出的女孩一個竹籤説:“用它蘸上茶膏在你的茶上寫字或畫畫,這樣就完成了整個點茶的過程。”旁邊有人建議:“你寫‘新疆是個好地方’吧。”女孩有些緊張,只在茶湯上勉強寫出“寧靜致遠”4個字。萍萍將茶湯分裝在一次性杯子裏請大家品嘗,茶湯雖濃,入口卻是淡淡清香的抹茶味。
“古人喝茶這麼講究,這回又長知識了。”兩位參與體驗的女孩都有些意猶未盡。
茶為國飲,大概歷經了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3個主要發展階段。焚香、點茶、挂畫、插花被稱為“宋代四雅”,中國茶史上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説法。宋朝人用一套複雜的工藝將茶葉製成茶餅,烹茶的時候再將茶餅敲碎,研磨成茶末,用沸水衝點,這個過程就叫作“點茶”。點茶就是宋代的茶道。宋朝點茶和現代的咖啡拉花有些相似,點好的茶好像鋪在茶盞中的宣紙,高手可以在上面繪出山水雲霧、花鳥魚蟲或心儀的字句,再據此一比高下,又稱為“鬥茶”。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僅對茶筅擊拂茶湯形成的美麗沫浡,就有“疏星皎月”“珠璣磊落”“粟文蟹眼”“輕雲漸生”“乳霧洶湧,溢盞而起”等描述。
這次浙江展團帶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徑山茶宴”茶藝展示,就是宋代點茶文化的代表之一。徑山茶宴是杭州市余杭區徑山萬壽禪寺接待貴客上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是獨特的以茶敬客的莊重傳統茶宴禮儀習俗。徑山茶宴起源於唐朝中期,盛行於宋元時期,後流傳至日本,成為日本茶道之源,對於近代“茶話會”禮儀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其以茶論道、禪茶一味的特點,體現了中國禪茶文化的精神品格。
“沒想到新疆觀眾對點茶這麼感興趣,來這體驗的觀眾太多,我們準備的茶包已不太夠,就只能限制參與人數了。”萍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