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號,喀什地區文化潤疆重點項目巴楚博物館開館,再現漢唐時期中央政府治理下的西域繁榮,成為展示巴楚悠久歷史文化的新窗口。
巴楚博物館得到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從解説詞到文物陳列和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等方面助力巴楚打造精品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免費借出60余件(套)《風好正揚帆—中國古代航海科技展》和《乘風越海—中國人民海軍歷程特展》藏品,豐富了展覽內容。
在開館儀式上,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對巴楚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致以熱烈祝賀,並希望巴楚縣以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為契機,成為展示巴楚悠久歷史文化的新窗口,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強化運營管理,提高展陳水平,為保護傳承地域歷史文脈,促進文化繁榮,讓群眾共享博物館的發展成果。
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副書記、廳長阿不力克木·艾則孜共同為博物館揭牌。喀什地區行署副專員、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張斌宣布開館。
各級領導和嘉賓、巴楚縣各界代表一同參觀博物館,聽取了博物館的介紹,觀看了漫畫展,參觀了巴楚縣歷史文化陳列廳、古代航海科技展、人民海軍歷程特展,欣賞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刀郎木卡姆》表演等,近距離感受了巴楚千年歷史文化的魅力。巴楚博物館還吸引了不少來自全疆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文物愛好者,烏魯木齊游客孫維國對巴楚縣歷史文化陳列廳最感興趣,佛像、絲織品等珍貴文物觸動了他。
孫維國説:“這裡能夠看到的就是巴楚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的驛站,同時也作為咱們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夠從它的歷史和它的這個相關的新發現都證明了這一點。更有效的證明了當時的絲綢之路的繁盛,更有效的印證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百川匯流而成的。”
巴楚縣救援大隊消防宣傳員哈力克·阿布卡德説:“我們專門組織消防救援人員第一時間前來參觀,進一步激發了消防救援人員的愛國熱情,學到了更多跟巴楚有關的歷史和文化,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巴楚縣委、政府去年啟動新建博物館項目,總建築面積4900平方米,外觀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托庫孜薩來遺址古城為原型,融合長城、烽燧、漢唐木構建築等要素。館藏大部分文物,主要從托庫孜薩來及其附近遺址中發掘。在本次展陳展品中,有唐代龜茲文木簡、唐代刺繡對孔雀紋梳袋、唐代泥佛頭,宋代帶流圓口小陶甕,元代皮褡褳等多件國家一級文物。設置“漢唐巴楚 絲路華章——巴楚歷史文化陳列” “鄉土資源陳列” “紅色征程艱苦奮鬥專題展” “吃水不忘挖井人——抗震精神家國情懷專題展”等四個常設展廳,以及兩個臨展廳,把博物館打造成巴楚“文化潤疆”的會客廳、“五個認同”的大課堂、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連心橋。
巴楚縣第六小學學生熱依拉·庫爾班説:“博物館裏面的文物和展品,記錄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強大,訴説着中華文明的記憶,珍藏着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我可以用我學到的知識向家人和小朋友們講述巴楚的故事。”
巴楚是絲綢之路北道文化傳播和商貿往來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共産黨在新疆早期革命活動地。境內有文物保護單位77處,現有文物353件套,其中國家級文物38件。
2號下午,召開了巴楚縣博物館第一屆學術交流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巴楚博物館的現狀、短板、未來發展以及巴楚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等方面,開展學術研討和建言獻策。專家學者們對巴楚博物館的建成價值和意義給予高度肯定。並&&,將以首屆博物館學術研討會為契機,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産的發掘保護利用,統籌規劃實施巴楚考古發掘項目,利用巴楚區位優勢,充分挖掘絲路文化承載的重要歷史價值、時代價值,創造更多更豐碩的研究成果,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絲路文化,讓各族群眾通過了解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文化自豪感。北京大學教授陳凌介紹,自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以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治理不斷深入,巴楚境內的托庫孜薩來遺址附近發現大量佛寺、佛像,表明當時的民眾集體信仰是佛教,並將西來佛教逐步地方化,實現外來宗教的初步中國化。這裡發掘的鳳鳥紋和蓮花紋磚,表明漢唐時期中原文化對古代新疆的影響以及這裡的民眾對中原文化的價值認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陳凌説:“巴楚,它不管從歷史來講,不管從它的遺物來講,都證明了它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的尉頭州等一步步發展起來,説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由於國家對新疆的有效治理,帶動了巴楚這一帶的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發展。每一個文物的背後存在一段的歷史,讓大家能夠更好的去看到這2000年以來巴楚這個區域,整個歷史它怎麼一步步發展過來的,對外傳播我們的文化,為世界做出貢獻。”
專家學者還前往托庫孜薩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了解考古挖掘工作進展情況,並指出,此次托庫孜薩來遺址考古發掘,對進一步理清巴楚歷史文化脈絡,解讀、還原和傳承歷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