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感受歷久彌新的非遺風

作者: 劉萌萌    來源: 天山網    日期: 2022-08-01

  “快看,這是電視劇《夢華錄》裏的茶百戲。”在7月31日開幕的2022“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以下簡稱“非遺展”)上,烏魯木齊市六年級學生陳天雨和小夥伴目不轉睛地在浙江展區前觀看點茶技藝展演。

  形神畢肖的泥人張、華美精致的唐三彩、繾綣動聽的南音……非遺展迎來各族觀眾駐足觀賞,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迷人的光彩,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可感可知。

  吉林展區內,幾位衣著絢麗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傳承人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身側畫出各種耀眼的美妙彩環。“非遺展上,各地民間文化藝術交流碰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展示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強大生命力。”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明春説。

  “今年參展,我帶來了新作品《絲路長歌》。洛陽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新疆是連接歐亞的橋梁和紐帶,是東西方文化薈萃交流之地。希望這件作品能連接兩地‘文化友誼’,促兩地藝術之林更加枝繁葉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唐三彩燒制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説。

  非遺展搭臺,非遺傳承人以非遺為媒,交流切磋技藝。

  “老師,又見面了!”江蘇展區內,來自烏魯木齊縣的繡娘哈提瑪·艾乃都熱情地擁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蘇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盧福英,“去年我在蘇州參加非遺研培項目培訓時認識了盧老師,向她學習蘇繡針法。哈薩克族刺繡和蘇繡雖然圖案、色彩和針法不同,但有很多方面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

  絢麗古樸、畫面逼真——河北展區,一幅名為《清風紫玉醉樓蘭》的布糊畫作品格外引人注意。“去年非遺展上,我了解到了新疆的桑皮紙(制作技藝),它和河北的布糊畫技藝都是國家級非遺,我試著以桑皮紙為背景底襯,用布糊畫技藝制作了哈密瓜、葡萄和蟋蟀等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郝香説。

  本次非遺展設置了樂舞非遺、指尖非遺、潮趣非遺、致趣非遺等板塊,同時開辟非遺集市,設置食、閱、玩、樂4個區域,進行非遺産品展銷和互動,讓非遺活態傳承。不少參觀者饒有興致地參與景泰藍制作技藝、天津工藝毛猴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制作體驗活動,領略中華文化之美。

  “毛猴技藝是使用中藥中的辛夷(玉蘭花骨朵)、蟬蛻(知了殼)純手工制作而成……”天津工藝毛猴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任金生現場教學,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非遺不該束之高閣,只有飛進尋常百姓家,才能更好地傳承。”

  當日,設立在展廳內的“新疆是個好地方”融媒體直播間一直持續直播,以探館、巡館、訪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示非遺展現場。同時,展覽還通過“雲賞非遺”圖文、視頻推廣等形式,吸引更多人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處長王潔介紹,本次展覽共展出33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66項。展會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展示展演結合、“非遺+文創”“非遺+直播”“非遺+鄉村振興”“非遺+旅遊”聚合等多方協作聯動方式,推動非遺不斷融入現代生活,促進保護成果人民共用。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