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的紙幣如何防偽?一旦出現紙幣造假,官府將如何處置?新疆博物館展廳中一枚“大明通行寶鈔”,展現了古人在紙幣防偽技術方面的高超智慧。當時官府從鈔紙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嚴防偽造,一旦發現有人偽造還將對其處以斬刑。
流通百餘年 “造假”現象很少
據新疆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這枚大明寶鈔是多年前文博工作人員從民間徵集的。寶鈔大小如同A4紙張,長31.7厘米、寬20厘米,青灰色,桑皮紙。最上方寫着“大明通行寶鈔”,正中寫着面額“壹貫”,下面還有印造部門戶部的聲明,寫着對偽造假幣者的懲罰措施:“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
“大明通行寶鈔”是明代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為了恢復經濟發展,曾大量鑄造銅幣“洪武通寶”。由於銅錢不便攜帶運轉,商家又承襲元代用鈔的習慣,為此,朱元璋借鑒元代實行的紙幣制度,於洪武八年命中書省詔造“大明通行寶鈔”,簡稱大明寶鈔,也就是今天新疆博物館館藏的這枚紙鈔。
相關專家介紹,大明寶鈔有多種面值,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和十文,共11種。《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這種寶鈔和銅錢一起,都是當時全國流通的貨幣。
在它發行的一百餘年裏,造假現象很少發生,除了官府的管控,其獨特的防偽技術也功不可沒。
管控鈔料 設置防偽暗記
那麼,明代政府為了防止寶鈔造假,採用了哪些措施和技術?
首先,從鈔料上防偽。據悉,明代沿用元代制鈔方法,採用的制鈔原料是桑穰,就是剝掉桑樹皮後,桑樹皮與樹肉之間一層極薄的內皮,這種材料極不容易仿製。政府對鈔料的管控也極其嚴格,使偽造者幾乎沒有原料來源。
其次,採用了精湛的雕刻技術,使偽造者難以照原樣刻印。
最後,在紙幣印信上加入防偽技術。大明寶鈔正面蓋有兩方紅色官印,一是“大明寶鈔之印”,另一個是“寶鈔提舉司印”;背面也有兩方印章,即紅色官印“印造寶鈔局印”和油墨印的錢幣面額幣值。據悉,上述印章都有防偽暗記,民間很難倣造。
除了上述防偽技術措施,明代政府還制定了嚴格的律法。《大明律》明確規定:“惟銅鐵私鑄者,故斬。”朝廷對偽造紙幣的行為也有此規定。大明通行寶鈔下部均印有“戶部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産”的警戒性文字。“這種法律懲戒與經濟獎賞相結合的制度,在維護寶鈔的權威性和保障其在全國正常流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疆博物館研究人員説。
紙幣防偽始於宋代
據明史記載,在發行初期,一貫大明寶鈔可以買到一石大米。但隨着寶鈔發行量逐年增加,它不斷貶值。永樂二年,一石米售價從寶鈔一貫增加到三十貫;宣德年初,漲到五十貫;正統九年,竟漲到一百貫。
相關專家分析,大明寶鈔之所以百餘年間不斷貶值,主要和當時政府沒有“準備金”意識、過度發行紙幣有關。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導致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自然會大幅貶值。
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紙幣是北宋的“交子”,紙幣防偽技術和打假防偽鈔法也由此誕生。
元代則是發行紙幣最多的朝代,其賞罰力度也最大。《元史·刑法志》規定:“諸偽造寶鈔,首謀起意,並雕板抄紙,收買顏料,書填字號,窩藏印造,但同情者皆處死,仍沒其家産。”“諸父子同造偽鈔者,皆處死。”
明清兩代的紙幣除了沿襲宋元時期的防偽技術和立法形式,另在圖案和形制上都有相當大的改革,比如紙幣印上更為複雜的圖案,讓造假者不易臨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