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12月28日電(周倩)“1949年12月5日,我們奉命解放和田,徒步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急行軍時鞋底都磨透了,戰友們就打赤腳穿過沙漠……”
綠色軍帽、一身乾淨利落的軍裝、腕上戴黑色的電子錶,紀念章莊重地挂在胸前……回憶往事時,90歲的楊世福端坐在沙發上,身子筆挺、目視前方、語速飛快地講述當年經歷。

在烏魯木齊新市區萊茵莊園小區的一棟樓房內,我們見到了沙海老兵楊世福。老人的講述,把我們帶回到那段兵團人在大漠深處鑄劍為犁、屯墾戍邊的英雄歲月。
1949年12月5日,楊世福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的1800余名戰友從南疆重鎮阿克蘇出發,晝夜行軍17天,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於12月22日勝利解放和田。
1952年2月,按照中央的命令,這些剛從戰爭硝煙中走出來的軍人,征塵未洗又走向荒原,就地轉業屯墾戍邊,把根深深紮在崑崙山下、大漠腹地,把一生獻給祖國邊疆。
排長張友林當了水管員,機槍班長汪傳德當了獸醫,戰友李炳清當了水庫大壩的看守員,戰友董銀娃當了拖拉機手,楊世福自己,則當了放牧員……
“不佔群眾一分田,戈壁灘上建花園!”在屯墾初期,面對長滿芨芨草、梭梭、紅柳的戈壁大漠,缺少生産工具、缺少種植技術,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楊世福和戰友們自己種菜、種糧,所有人擰成一股繩。
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就挖地窩子;開荒種地,沒有牲畜,就用人拉犁耙;沒有工具,就自己做扁擔、編筐子。戰士們用小推車推走一座座沙丘,用坎土曼砍斷盤根錯節的雜草根係,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開墾出萬畝良田,建起了四十七團。

“當時,十五團一營修公路,二營在洛浦縣開荒,三營在墨玉縣開荒,戰士們學過木匠的就去制犁開地,學過鐵匠的就去打鐵造鎬,大家都搶着幹爭着做,熱情高漲……”楊世福回憶説。
在開展大生産的同時,戰士們大力發展工商業,先後發展了軋花、皮革、紡織、採煤、發電等工業,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增進了民族團結。他們還積極發展科教文衛事業,為促進團場發展、支援地方建設、促進社會進步等培養了大量實用型人才。
1994年,老兵去石河子參觀,向廣場上的王震銅像匯報:“報告司令員,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軍五師十五團的戰士,我們勝利完成您交給我們的屯墾戍邊任務,您要求我們扎根邊疆,子子孫孫建設邊疆,我們做到了,我們沒有離開塔克拉瑪幹,我們的兒女也都留在了和田。司令員,您聽,我們為您唱首歌吧!《走,跟着毛澤東走》,預備唱!”老兵們一起唱起來。旁邊圍觀的人也一邊鼓掌一邊哭。
“踏上這片土地,一留就是一輩子。”楊世福飽含深情地説。
年輕時的“楊世福”們聽從號令來到南疆邊陲小城,交付半生。如今老兵們逐漸逝去,但是他們的子女大部分留在了南疆。2020年8月12日,楊世福的戰友董銀娃在四十七團逝世,享年93歲。董銀娃一家四代22口人,不少人在大城市上過大學、經過商,也曾走出過新疆,但受董銀娃的影響,他們最終全都選擇回到南疆。
“父親在世時常説,屯墾戍邊是黨交給他們的任務,自己老了,孩子有義務擔起這份責任。”董銀娃的小兒子董萬軍説。
從萬古荒原到萬頃良田,從黃沙瀰漫到城鎮繁華,如今的四十七團,棗林叢叢、瓜果飄香、高樓林立,軍墾新城風姿綽約。“扎根新疆、熱愛新疆、屯墾戍邊”的老兵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引領着一代代兵團人扎根邊疆、建設家園。
“軍裝脫了,可軍魂未丟;老兵老了,但軍魂還在。我們把忠誠獻給祖國,無怨無悔!”楊世福説。胸前的紀念章依舊嶄新锃亮。
離開時,楊世福起身蹣跚着相送,採訪團成員依依不捨地圍攏到老人跟前,鄭重地握手道別,傳遞着由衷的敬意。如今這緊握的雙手,似乎已不再那麼有力,歷經半個多世紀滄海桑田,他們沙海逐浪,用血肉之軀披荊斬棘,於荒野處,踏出一條路,把幸福留給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