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邊境線上寫忠誠——記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胡擁軍

作者: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1-11-06

  “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邊防穩固,人民安居樂業,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和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胡擁軍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胡擁軍是十師北屯市一八一團六連職工,為了恪守對父親“守護邊疆一輩子”的承諾,33年來,胡擁軍不畏艱辛、放牧巡邊,皚皚雪山見證了他守邊護邊的感人事跡,見證了他對祖國的忠誠。11月5日,中央文明委授予68名同志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胡擁軍被評為全國誠實守信模范。

  義無反顧,接過父親的馬鞭

  胡擁軍原名珠瑪別克,意思是星期五出生的男子漢。上小學時,父親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擁軍”。

  “擁軍,是永遠擁護共産黨、擁護解放軍的意思。”胡擁軍對記者説道。

  胡擁軍的父親胡達拜爾幹自幼給地主家放羊,1952年,解放軍剿匪輕騎兵第七師十九團來到清河,熟悉這裏山嶺溝壑的胡達拜爾幹主動要求當向導,為剿滅土匪立下了功勞。

  後來,剿匪輕騎兵的一部分人馬就地復員,組建了一八一團,吸納胡達拜爾幹成為該團職工,駐守別克多克牧場的哨所,在中蒙邊境線“三號溝”一帶放牧巡邏。因為別克多克哨所地處偏遠、環境惡劣,日常只有飛鳥進出,因此也被稱為“候鳥哨所”。

  在別克多克牧場,胡達拜爾幹一邊放牧一邊巡邏。因為工作出色,他後來還當上了牧業隊隊長。

  胡擁軍3歲的時候,父親教會了他騎馬,小學時他就跟著父親一起巡邊。每年夏季,胡擁軍都是在“三號溝”度過的。深受父親影響的胡擁軍,深深熱愛著對于大多數人來説荒涼的別克多克牧場和“三號溝”。

  “別人的爸爸都下山了,你的爸爸還在山上放牧巡邊。”聽見周圍鄰居念叨,胡擁軍這才意識到父親已經60歲了,該下山好好安度晚年了。

  1988年6月,胡擁軍接過父親手中的馬鞭,成了一名護邊員。那一年,胡擁軍只有16歲。

  進山那天,父親給胡擁軍準備了一匹馬,帶著他進山,一路走一路交代:哪條路好走,哪條路比較危險,巡邊要注意什麼,重點檢查哪些地方,晚上在哪裏駐扎,食物怎麼保存,遇到野狼和熊怎麼辦……父親一遍遍囑托,胡擁軍一條條記下。常年跟隨父親到牧場放牧,胡擁軍早已熟知這些。但是他知道,放牧巡邊是一項光榮而神聖的職責,他不敢有一絲馬虎。

  “別克多克牧場是我夢想的天堂,別克多克哨所是我的家,我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家!”接過馬鞭的那一刻,胡擁軍讓父親放心,他會像父親一樣為國家和兵團作貢獻。

  恪守承諾,放牧巡邊三十三載

  “今年我是10月15日下的山,雪已經快齊膝蓋了。”胡擁軍説道,“這幾天天氣預報説要下雪,這會山上的雪差不多有一米深了。”

  每年6月,胡擁軍與團場其他三十幾戶牧民從前山的春秋牧場轉入大山深處的別克多克夏牧場。夏牧場位于中蒙邊境,區域內有52公里邊境線,20多萬畝草場,胡擁軍和牧民們就在這裏放牧。

胡擁軍堅持每天寫巡邊日記(資料圖片)。 趙圓圓 攝

  “171公里的牧道,趕著羊群要走半個月左右才能到達牧場,9月底再返回到春秋牧場。”胡擁軍説,如果稍晚些,就會大雪封山,與世隔絕。轉場上山出發之前,胡擁軍都要帶上充足的米面油鹽、馬鈴薯蘿蔔之類的糧食、蔬菜和柴火。在“三號溝”巡邊放牧4個月,他每隔兩個月才能回團部補給一次生活用品。

  “‘三號溝’緊挨界碑,在這裏放牧方便巡邊護邊。”胡擁軍解釋道。

  通往界碑一帶沒有路,亂石遍地,還有沼澤地。巡邊往返一趟至少需要3天時間,有兩晚要在山頂和溝底宿營。夏季放牧時,胡擁軍將自家的牛羊雇傭給其他牧民代牧,自己一個人騎著馬帶上馕,背著望遠鏡、鎬、斧頭,在崎嶇的山谷中巡邊護邊。

  草青連天,松柏蒼翠,景色迷人,胡擁軍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一些細微如絲的變化卻能引起他的高度警覺,如陌生的聲音、身影、痕跡,風雲變化,牲畜的病疫……

  1998年的一天,巡邊歸來的胡擁軍發現,自己的帳篷前拴了5匹馬,帳篷裏坐著5個陌生人,帶著鐵夾子和動物毛皮等。多年的巡邊經驗告訴他,這很可能是一個盜獵團夥。他找機會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當地邊防派出所,邊防民警很快將這幾名盜獵者抓獲,為國家挽回了損失。

  “每次巡邊主要是查看有沒有牲畜越境、邊境線上鐵絲網有沒有損壞、有沒有盜挖藥材和打獵的人員等。”胡擁軍説。

  據統計,自1988年起,胡擁軍在放牧巡邊路上,趕返臨界牲畜4000余頭(只),攔阻臨界人員20多人,制止違法採挖藥材等100余人,提供有價值資訊10余條。

  大山深處,風雲變幻氣候難測。有一年8月底,牧民已經轉場出山,胡擁軍準備最後一次巡邊後就下山去。山裏天氣驟變,下起了大雪,他被困在了“三號溝”。他天天騎馬去探路,盼著有人來接應,終于在9月20日等來了夥伴。獲救時他身體虛弱,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胡擁軍清楚地記得,從看見山坡上的人影算起,自己整整等了20天。

  這是胡擁軍離危險最近的一次。而在巡邊路上,從馬上跌落、被失足的馬兒摔倒壓傷更是家常便飯。“馬背上生活,摔跤很正常。”胡擁軍輕描淡寫地説道。

  這條巡邊路,胡擁軍已經走了整整33年。

  “我答應過父親,要一輩子守在這裏,不管多危險,我都會繼續守下去。”胡擁軍用實際行動履行著當初對父親許下的諾言。

  無怨無悔,續寫戍邊新篇章

  在216國道通向一八一團的道路旁,一座座銅制雕像在皚皚白雪和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座“五人策馬風馳電掣”的組雕是為紀念1952年解放軍剿匪鬥爭而創作的。雕像中,解放軍剿匪官兵高舉紅旗,揮舞大刀奮勇向前,衝在最前方的哈薩克族小夥子的原型就是胡擁軍的父親胡達拜爾幹。

  一有時間,胡擁軍就會帶著妻兒陪同父親到雕像前看看,父親的事跡一直鼓舞、激勵著他。

  從小在馬背上長大,胡擁軍熟悉深山中的一草一木,了解牧區的一山一雲。他看天色就知道哪裏有雨,看雨量就知道何時會發生泥石流。這些年,最讓他和牧民們頭疼的還是棕熊和狼,牲畜常常遭到它們的突然襲擊。胡擁軍算了算,這些年,被棕熊和狼吃掉的各類牲畜就有20多頭(只)。

  記得那是1990年8月的一天夜晚,胡擁軍聽到羊群驚了一下,出去後就看見一頭熊拖了只山羊朝山上走了。“就跟人抓只麻雀一樣。”胡擁軍説道,今年一年,他家就有5頭牛被熊吃掉了。

  “財産損失事小,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胡擁軍説。

  春冬兩季,胡擁軍基本都在克蘭河邊的牧業點上,這裏是牲畜轉場的交通要道,地方牧民常從他那裏路過。春天轉場時風沙大,牧群走不了,牧民在胡擁軍的畜牧點落腳休息是常事。沒有草,就從他那裏拉草喂牲畜;天晚走不了,就留宿他那。他還把圈舍騰出來,讓牧民在牲畜圈上過夜。

  有人算了筆賬,僅2020年這一年,胡擁軍先後給牧民送出去打包好的草400多包(一包草春天時賣20元)。有些牧民春天去夏牧場沒有馬,他就把自己馬群裏馴好的馬無償借給他們騎,有的一騎就是一夏天,秋天下山再還回來。

  “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走上致富道路,我們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作為一名兼職牧區宣講員,胡擁軍經常向牧工宣講黨的惠民政策,宣傳牲畜安全轉場、疫病防治、科學養殖等方面的技術。疫情防控期間,他還帶著志願者走家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近年,胡擁軍先後榮獲“自治區勞動模范”“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和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胡擁軍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如今,已經49歲的胡擁軍依舊行走在“三號溝”附近,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巡邊護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擁軍”這個名字的含義。

[責任編輯: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3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