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精量播種 精細收穫 ——糧食節約行動系列報道之一

作者: 蓋有軍 張治立    來源: 新疆日報    日期: 2021-11-05

    一眼望去,麥田裏滿目綠色,已經出土的麥苗正在努力生長,像是給麥田鋪了一層厚厚的綠毯。11月1日,奇&縣大泉塔塔爾族鄉大泉湖村種糧大戶勉象奮,來到自己承包的麥田給小麥灌溉越冬水,眼前的景象讓他心裏格外踏實。

    奇&縣今年播種的75萬畝冬小麥長勢喜人。勉象奮種植小麥多年,在他看來,小麥生産要特別抓好播種和采收這兩個重點環節。而在播種環節節約種子、在采收環節減少損耗尤為重要。

    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並積極抓好田間地頭糧食生産過程中的節約減損,為築牢糧食安全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節約用種

    “漏斗播”變成“精量種”

    “麥苗出得太齊了!真沒想到,現在播種用的麥種比以前少了,産量反而增加了。”11月2日,在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海樓鎮喀什巴格村的一處麥田裏,望著大片鋪展的新綠,該村小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艾合買提·托合提説。

    去年秋季,在合作社務工的艾合買提跟隨精量播種機觀察播種情況,發現每畝地所用麥種不到20公斤。而到了今年夏天,合作社小麥平均畝産超過了500公斤。他感慨地説:“以前一畝地要用三四十公斤種子,産量才300公斤左右,這一增一減,效益可就高了。”

    阿克蘇地區是我區優質商品糧生産基地,到今年已實現夏糧“十四連增”。2021年,全地區糧食播種面積430萬畝,其中,小麥麵積276.07萬畝,佔糧食面積六成多。

    在糧食播種環節如何做好節約減損?阿克蘇地委農辦主任、地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劉建介紹,首先是從精量播種入手,降低種子播種量,減少種子浪費。為此,阿克蘇地區從源頭種子抓起,加快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狠抓種子質量監管和品種優化,提高小麥良種覆蓋率,確保小麥種子包衣率達100%。

    勉象奮所在的奇&縣是全國優質小麥生産基地縣,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都保持在100萬畝以上。奇&縣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殷崗介紹,從2017年起,全縣小麥播種全面推行衛星導航、精量播種和種肥分施技術,小麥畝均播種量大幅降低。

    “過去全縣小麥畝均播種量在30公斤以上,現在畝均在18公斤,僅此一項,全縣每年節約麥種在1200萬公斤以上,節約種子費用約4000萬元。”殷崗説。

    節糧減損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我區在大力推進糧食全産業鏈節糧減損過程中,強化節約用種,完善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審定標準,突出高産高效、多抗廣適、低損收穫的品種特性,選育節種宜機品種,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精量播種機械,集成推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玉米單粒精播等關鍵技術,取得顯著成效。

    精細收穫

    減損就是增産

    “種好不算好,收好很重要。”這是奇&縣西北灣鎮柳樹河子村種糧大戶馮汝剛一直挂在嘴邊的口頭禪。他説,在糧食生産中,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精細收穫。

    馮汝剛今年50歲,他不到20歲就開始種小麥。今年夏天,他種植的2600畝冬小麥獲得了畝均608公斤的好收成,比去年畝均增産約50公斤。他説,這增産的糧食中,有一部分就是通過精細收穫得來的。

    “過去使用傳統收割機收割小麥,常會出現漏割、掉糧情況。現在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的新型智能聯合收割機,實現了精確收割,比使用傳統收割機畝均可減損20公斤以上。”奇&縣農機手潘寶傑説。

    減損就是增産。近年來,我區着力推進糧食精細收穫,強化農機、農藝、品種集成配套,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和覆蓋率,制定糧食作物機收減損技術指導規範,引導農戶適時擇機收穫,加快推廣應用智能綠色高效收穫機械,提高機手規範操作能力,以此減少田間地頭收穫損耗。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近年來針對糧食作物采收重點推廣農機化新技術,圍繞經營主體由傳統農戶為主逐步向農業合作社、新型家庭農場轉變的狀況,大力推進大馬力、高性能、智能化采收機械的推廣應用。同時,加大糧食生産農機化示範區建設力度,先後建設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區、新源縣制種玉米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區等,依託先進機械和技術推進糧食精細采收。

    數據顯示,2020年我區小麥收穫機械化水平為97.11%,其中,北疆已達100%。

    “我們通過精細采收,大大減少了小麥損失。”殷崗説,奇&縣採用先進的穀物聯合收割機械,配以科學的操作流程,小麥采收損失率由4年前的1.5%,下降到目前的1.2%以內。以今年全縣小麥總産4.8億公斤計算,相比過去今年在采收環節減少小麥損失140萬多公斤。

    科技賦能

    技術減損有作為

    “在糧食生産環節做好節約減損,既是在做‘減法’也是在做‘加法’,我們要‘加法’‘減法’一起做。”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農辦主任、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郭懷安説,“減法”是想方設法節約和減損,“加法”則是千方百計增産和增收,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的作用是巨大的。

    郭懷安介紹,昌吉州在糧食生産環節加快推進綠色栽培模式的集成應用,衛星導航、小麥精量播種、種肥分離、玉米單粒精播、精確收割等一批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於糧食生産。目前,昌吉州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100%,小麥采收損失率保持在1.2%以內,玉米機械化收穫與人工收穫相比,畝均節本80元以上。

    這幾年,各地突出科技創新,強化技術減損,全面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推廣精準整地、衛星導航、種肥分施、精量播種、精確收割等播種收穫關鍵環節的先進適用裝備、技術和措施,使糧食生産環節節約減損有了更加堅實的科技支撐。

    沙雅縣海樓鎮黨委委員艾則孜·伊敏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他説:“過去農民種小麥是把自己留的麥種撒進地裏,一畝地得用三四十公斤種子;現在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實行精播精收,增産增收效果非常顯著。”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和農藥管理處負責人&&,將持續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將糧食節約行動與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有機結合,加快建立完善糧食生産環節節約減損制度體系,發揮政策支持和調控作用,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不斷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動糧食生産環節節約減損常態化、長效化。 

[責任編輯: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