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誰在棉田裏勞作?——新疆産棉大縣豐收季見聞

作者: 張鐘凱、馬鍇    來源: 新華網    日期: 2021-10-31

  深秋時節,位于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阿克蘇地區沙雅縣迎來一年中最美的“金銀”季。塔裏木河兩岸,數百萬畝的胡楊林燦爛耀眼,全縣190多萬畝棉花也已成熟,鄉野間處處可見“白色的海洋”。

 新疆沙雅縣托依堡勒迪鎮的棉田裏採棉機正在作業。(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馬鍇 攝)

  正值棉花採收旺季,走進生産採棉機等農機設備的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卻看不到多少生産工人,廠區停放的採棉機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別誤會。”公司副總經理邱海權笑著解釋,“採棉機的生産制造早在採棉季開始前就已基本完成,機器現在正在新疆各地棉田作業,公司100多名維修和生産售後人員都在做服務保障。”

  企業調控中心證明邱海權所言不虛。電子大屏上可以看到該公司品牌採棉機在各地的分布數量和位置,甚至能調看某一時段的作業軌跡。據邱海權介紹,新疆地域廣袤,他們的採棉機配有定位係統,以便公司到府提供維修服務。

  這家運營僅3年的農機企業見證並參與了新疆棉花行業機械化的蓬勃發展:2018年9月投産,當年企業産值就超過8000萬元,隨後兩年一路上揚,今年總産值有望突破5億元。除此之外,隨著機械化管理貫穿棉花種植採收流程,産品也從單一採棉機延伸到播種機、犁地整地機、打藥機、殘膜回收機等。

  通過機械化管理,老鄉們出力少了,但賺錢多了。邱海權説,這是他們最開心和自豪的事。

  32歲的沙雅縣蓋孜庫木鄉牧場村農民艾買爾·艾則孜對這種變化感觸頗深。見到艾買爾時,他正在自家棉田指揮採棉機作業。他家的300多畝棉田只需兩天就能完成採收,而他小時候,100畝地需要十幾個拾花工採收3個月左右。

 在新疆沙雅縣蓋孜庫木鄉,棉農艾買爾·艾則孜正駕駛採棉機作業。(新華社記者馬鍇 攝)

  2020年,艾買爾家買了兩臺採棉機,他還報名學習採棉機駕駛,今年考取了駕駛證。採收完自家棉田後,艾買爾還會給其他棉農提供棉花機採服務。機採時,採棉機晝夜不停,駕駛員輪著上班,“只要機器不停轉,錢就不停進。”

  “以前採棉工不好招,現在是採棉機駕駛員很搶手呢!”艾買爾滿臉自豪。光靠這一項,他這個採棉季預計會有三四十萬元收入。

  目前,沙雅縣棉田機採率超過80%,但機採棉普及並不意味著採棉工消失。在南疆不少棉田,還能看到拾花工彎腰採棉的場景。對于地塊四周的棉花,“大塊頭”採棉機往往“束手無策”,依靠人工採摘才能做到“顆粒歸倉”。

  在蓋孜庫木鄉卡爾墩村,來自甘肅隴南的孫芳紅帶領著十幾名老鄉在棉田忙碌。30歲的她摘起棉花來熟練認真,一看就是老手。“我一天能摘170公斤左右,最多一次摘了200多公斤。”孫芳紅同樣是滿臉自豪。

 在新疆沙雅縣蓋孜庫木鄉的棉田裏,孫芳紅在手工採棉。(新華社記者 馬鍇 攝)

  每個採棉季,孫芳紅兩三個月就能掙2萬多元,這比在老家打工收入要高不少,這也是她連續7年來新疆採棉花的重要理由。

  孫芳紅坦言,隨著機採棉普及,現在對拾花工需求在下降,往年會帶20多個老鄉來摘棉花,而且現在拾花工也不容易招,“願意幹這個活兒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她覺得拾花很開心,“包吃包住包路費,跟姐妹們有説有笑的,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在被問及是否擔心採棉機會最終替代拾花工時,孫芳紅説:“只要能吃苦,肯幹活,我不愁找不到工作。”(記者張鐘凱、馬鍇)

[責任編輯:杲均豐]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1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