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10月21日電(杲均豐、劉毅)10月中下旬,已是採棉季的尾聲。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的決肯村,棉田旁一個個大型儲水罐引人注目。在這裡,密集布設在田裏的滴灌帶匯聚於此,水和肥料通過精確配比,被輸送到每一株棉花的根係。
這是一套完整的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不僅具備傳統滴灌節水節肥的功能,系統還可以根據土壤情況,制定最科學的施肥方案,提高施肥效率。
決肯村機械化種植棉花。(資料圖)
如今,大水漫灌的場景在農業生産中已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田間安裝的傳感器和各類飛速傳送的數據,讓農業生産更加智能高效。
“過去棉花地澆水要靠人盯,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十分耗費人力,現在通過手機就能操作,省時省力還精準。”決肯村黨支部書記孫迎春説,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可以精確補充棉花生長中缺少的養料,在提高棉花品質的同時,降低每畝地農藥化肥成本100元左右,棉花平均單産可提高50公斤,實現增收近200元。
決肯村棉花採摘。
近年來,新疆本地各農業企業結合生産實際情況開展技術攻關,研發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獲得了多項實用新型專利。
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馬吉偉介紹,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依託企業搭建的大數據監管及物流體系,根據農戶種植農作物種類及需求提供專業施肥方案,從肥料生産運輸到施肥灌溉都不需要農戶參與,實現全程智能化運行。農戶只需下載手機軟體,居家就能實現農田管理。
決肯村棉花採摘。
根據數據統計,使用這套系統每畝地可節省人工30元至50元,功能性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實現節水20%左右,為農業節本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智能灌溉、植保無人機智能噴藥等先進技術在新疆各地農業農村領域得到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降低了生産成本,增産增收效果十分明顯。“十四五”時期,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將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和構建集實時感知、智能決策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農業體系,實現農業高質高效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