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科普月歡樂科學游園活動暨朝陽區科技文化嘉年華,於9月19日啟幕並持續至9月27日。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朝陽區政府與中國科技館聯手打造,分為中國科技館主題展、朝陽區科技文化嘉年華、奧園科技秀場及文創休閒區四大核心體驗區。

朝陽區科技文化嘉年華以“科技領航 智匯朝陽”為主題,以“普及科學知識、引領科技創新”為核心,將科技創新展示與科普體驗相融合,涵蓋科普元宇宙虛擬交互、AIGC創意、天文學星空奧秘、空間科學星際探索等內容,既包含“3+X”及未來産業的實用信息,又兼具科幻作品的浪漫與魅力。
科技創新展區集結了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三體宇宙、太空列車等行業標杆力量,集中展示前沿技術成果與發展態勢,從航空製造的硬核突破到科幻IP的現實落地,從太空探索的技術賦能到AI領域的創新應用,全方位展現未來産業的無限可能。

低空安防領域展示的激光技術為低空安全築牢防線,工業軟體展區則通過數字孿生1:1還原生産場景等內容,讓公眾直觀感受智能製造升級的新體驗。三體宇宙打造的“三體有聲畫廊”,以插畫搭配劇情原聲重現原著名場面,公眾還可親手拼插“藍色空間號”模型;太空航班“穿越系列”依託MR混合現實技術,融合八大行星、天宮空間站等科普內容,帶來穿越蟲洞、操作機械臂、月面行走等虛實交織的沉浸體驗。
AI交互體驗成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海百川科技帶來多款AI展品:AI旅拍機可一鍵生成“火星基地”或“深海潛水”氛圍大片,滿足公眾即時分享需求;人形機器人的靈巧手能精準復刻人類手部靈活姿態,實現穩定抓取與精細操作;機器人頭部倣真度較高,可靈動展現多樣自然表情,讓交互更具真實感。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在展區內處處體現。迷仕科技展區聚焦北京中軸線文化禮儀,通過展示建築紋理中的文化內涵,為公眾提供文創創作體驗——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公眾可將古人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創作“守禮”作品,在文化共創中傳承中軸線禮儀。
科普基地展區則匯聚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中國電影博物館、阿里雲等優質科普資源,搭建起跨領域的知識傳播平台。在這裡,既能探尋宇宙星空的奧秘、解鎖微生物世界的密碼,也能在海洋與光影的場景中感受科學魅力,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探索科普新體驗。

天文與生物領域的特色體驗吸引眾多關注。展區內的太陽光球望遠鏡可實時觀測太陽黑子,超新星搜尋公眾科學裝置開放體驗,讓公眾有機會嘗試發現超新星,天文大科學裝置的相關內容也同步呈現。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帶來奇幻海洋之旅,生物展示及互動活動豐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標本館則通過展覽,讓公眾縱覽中國菌物學發展現狀、了解北京地區菌物物種,學會區分食用菇、藥用菌與有毒菌菇,變身“識菌達人”。
中國電影博物館科普課堂以“電影+科學”為特色,開啟沉浸式科學探秘之旅。課堂圍繞《流浪地球》《奧本海默》等影片展開,物理所專家從電影劇情切入拆解量子力學知識,解讀影片中的龍卷風暴雪等名場面背後的科學原理,讓公眾在觀影興趣中學習科學知識。
此外,活動還設置多項趣味互動環節,以科技與藝術融合為核心,提升公眾參與成就感:少兒科幻尋線索活動通過創作説明挖掘隱藏彩蛋,增強解謎樂趣;限時科技小記者活動鼓勵公眾用鏡頭與文字捕捉現場高光,體驗採訪工作;線稿上色DIY活動則讓公眾通過親手填色,實現玩學創結合,感受科技與藝術的雙重魅力。
時代凌宇與超圖軟體也帶來特色展示:時代凌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AI賦能城市治理的技術與應用,展現科技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民眾生活;超圖軟體通過視頻、展架等形式,集中呈現高校學生創作的GIS地圖作品,搭建跨學科交流平台,助力不同專業學生認知與學習GIS技術。
在朝陽區,科技不是遙遠的名詞,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科普不是單向的傳遞,而是全民參與的對話。2025年全國科普月朝陽區科技文化嘉年華如約啟幕,正以一場集前沿科創成果展示、全民科普智慧交融於一體的盛會,誠邀每一位參與者共赴“科創與科普同頻,未來與生活共振”的科技探索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