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開趙生眼裏,電影是盒子里長長短短的膠片,8.75mm、16mm,一節節、一幕幕;是騎行在雲南省怒江州崎嶇的山路間,跨越怒江,翻越高黎貢山放電影的路來去要走好幾天。按下開關,膠卷轉動,大家跟着銀幕上的人一起哭、一起笑,山外面的“光影世界”就這樣一幕幕被“點亮”,成為幾代人的溫馨回憶。
2011年,開趙生也成為了一名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十餘年來,開趙生一共放了一萬多場電影,為鄉親們帶去“文化大餐”。
歲月更替,數字電影投影機代替了膠片放映機,運輸工具從肩挑手扛、自行車,變成了小汽車,連接怒江江東江西的一條條溜索,也變成了一座座大橋;村村公路、家家通電,電影放映的路途已不再遙遠曲折,老鄉們期盼的目光卻依舊熾熱,電影開場,大家默契地安靜下來,時光仿佛又回到了開趙生兒時,他還在父親走過的軌跡上。風雨無阻,如今在他眼裏,放電影更意味着一種責任。
無數像開趙生這樣的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用銀幕連接大山內外,用光影點亮鄉村夜空,開趙生説:“只要還有一個人看,電影就不散場。”
【糾錯】
【責任編輯:湯靜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