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28 16:32:00
來源:興安日報

白玉昆:一見鐘“琴”守匠心

字體:

  在內蒙古金杭蓋民族手工藝品製作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白玉昆拿着安裝好的馬頭琴,右手拉動琴弓,左手靈活地按弦,在雙手的一開一合間,悠揚婉轉的琴聲從指間流出。這是白玉昆的工作日常,也是他與琴為伴十餘年的縮影。

  11月2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道德觀察》欄目播出了系列人物紀錄片《一見鐘“琴”》。該紀錄片通過紀實的方式,講述了興安盟科右前旗馬頭琴製作技藝傳承人白玉昆保護和傳承馬頭琴製作技藝的動人故事。

  白玉昆出生在科右前旗,自幼被爺爺和父親的工匠技藝熏陶,對蒙古族樂器産生了濃厚興趣。2003年,白玉昆在遼寧省瀋陽市邊打工邊學習雕刻手藝與數控技術。在外打工的日子沒有磨滅他對馬頭琴的熱愛,2006年,白玉昆回到家鄉尋找機會。他發現家鄉的馬頭琴製作技藝仍是空白,想要買一把質量好的馬頭琴都很困難。於是,他憑藉自己的熱愛和雕刻手藝,投入到了馬頭琴製作和保護當中,打算盡己所能為傳承這份文化事業出點力。

  説幹就幹,白玉昆拿出積蓄建造廠房,開始了自己的事業。馬頭琴製作程序複雜,從選料到設計,從上色到調音,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白玉昆做出來的第一把馬頭琴根本無法使用,他的熱情遇冷。雖然受了挫折,白玉昆卻沒有放棄,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明白了製作馬頭琴不僅需要嫻熟的技藝,更要懂得聲音的傳遞。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白玉昆製作的馬頭琴終於達到了理想狀態。

  “白玉昆做的琴特別好,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探討。以前我們這兒沒有做馬頭琴的地方,得去外地買,現在方便多了。”科右前旗烏蘭牧騎副隊長李青海説。白玉昆介紹,由於馬頭琴採用純手工製作,他雖然保證了馬頭琴的傳統工藝,但難以達到規模。想要更好地推廣,則需要不斷地創新。為了改良工藝,白玉昆虛心請教、細心鑽研,他把學習過的數控機床技術引用到馬頭琴製作中,不僅提高了效率,還實現了自動化,提升了製作的準確性。傳統的馬頭琴,在白玉昆的手中煥發了生機。

  從手工製作到批量化生産再到高端化定制,白玉昆的制琴技藝一步步邁上新&階。如今,白玉昆創辦的內蒙古金杭蓋民族手工藝品製作有限公司,年産馬頭琴半成品可達15000把,成品1500把,成為自治區內80%半成品的供應商。

  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並沒有讓白玉昆學習和創新的腳步停滯。白玉昆出門學習、參加樂器展,結合小提琴的成熟技術,開發了能夠站立的馬鞍型琴箱,深受年輕演奏者的喜愛,並獲得國家專利。著名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和著名歌唱家齊峰的造訪,更讓他的馬頭琴名聲大噪,産品遠銷美國、法國等地。

  為了更好地宣揚馬頭琴藝術,白玉昆建設了馬頭琴音樂傳承基地,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建立了旅游文創車間,為周邊群眾拓寬了增收渠道。近年來,白玉昆還為科右前旗5個社區以及科右前旗第二小學、科右前旗居力很小學免費提供了近百把馬頭琴,並聘請專業教師為愛好者、學生教授馬頭琴演奏專業課。

  走進白玉昆的生産車間,或懸挂或擺放着幾十把馬頭琴。有些剛剛成型或是上過了第一遍、第二遍油漆;有些已經安裝好,等待着最適合的演奏者。白玉昆的工作&上,散落着的工具、片片捲起的木屑,都在暗示着下一把琴的出現。白玉昆説,他還想做得更多、更好。(記者 武跟兄)

【糾錯】 【責任編輯:湯靜怡 】
閱讀下一篇:
0102100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21562